2003年,于荣光的父亲确诊肝癌,医生告诉他:如果不化疗,最多只能活3个月,谁知,于荣光思考片刻后却说:“放弃化疗,出院吧。”医生不可思议地说:你挣这么多钱却不舍得给父亲治病,太寒心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3年的时候,于荣光的人生忽然被推到一个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那一年,他的父亲在体检中查出肝癌,而且还是晚期,医生把报告单摊在桌上,冷冰冰地说,如果不立刻接受化疗,老人最多只能再活三个月。 摆在眼前的路看似明确,要么马上化疗,要么进行肝移植,否则就等着生命的倒计时,可就在众人都以为他会毫不犹豫地签字时,他却在沉默中抬起头,说出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震惊的话:放弃化疗,出院吧。 医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当场质疑,一个收入丰厚的知名演员,为什么舍不得为父亲花钱治病,还直言这样的做法太寒心了。 消息传出去之后,外界的声音更是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他冷血无情,有人替老人感到不值,舆论的矛头让这件事蒙上了争议的阴影,但真正的答案藏在他和父亲的过往里。 父亲于鸣魁年轻时是京剧界响当当的武生,台上的刀枪棍棒样样精通,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这样的性格注定他是个要强的人,哪怕老了,依旧喜欢挺直腰板,不向病痛低头。 于荣光清楚,如果告诉父亲真实病情,再加上化疗带来的掉发、呕吐和虚弱,那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会摧毁他一生守护的尊严。 相比在医院里多延长几个月的痛苦日子,他更愿意让父亲有尊严地回到熟悉的家中。 做出决定后,于荣光联合家人编织了一场善意的谎言,他告诉父亲不过是小毛病,吃点药调养就好,为了让父亲放心,他把抗癌药换到维生素瓶里,每天递过去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是保健品。 老人爱喝酒,他就特意买来无醇葡萄酒,陪父亲边喝边聊,笑着安慰说医生既然没禁酒,说明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父亲信以为真,反而心态放松了许多。 出院后的生活看似平淡,却比医院的冰冷多了几分温度,家里重新收拾,墙上挂满父亲当年在舞台上的照片,仿佛提醒他依旧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武生。 每天清晨,父亲喜欢端着酒杯在院子里走走,于荣光就陪在一旁看着,天气好的时候,他推着父亲去公园遛弯,或者带着鸟笼晒太阳。 父亲爱听京剧,他就搬来收音机,陪着一起哼唱,偶尔也去河边支起鱼竿,让老人过足钓鱼的瘾,这样的陪伴让老人渐渐忘掉病痛,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原本只有三个月的期限不知不觉被改写,三个月过去了,老人依然健在,半年、一年,时间一点点延长,邻居们见到都说他有福气,能有这么孝顺的儿子守在身边,令人意外的是,这种状态竟然持续了整整七年。 期间,于荣光推掉不少工作,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父亲身上,哪怕是在外地拍戏,他也会挤出时间带父母去旅行。 拍摄《木府风云》时,他还特意带着他们去了云南,父亲坐在古城里听人讲茶马古道的故事,眼睛里闪着年轻时的神采,这些普通的片段,成了后来最珍贵的记忆。 外界的非议渐渐被事实打破,人们看到,父亲在轻松的环境中越活越有精神,根本不像一个被宣判只有三个月寿命的病人。 医生当初的预测似乎被推翻了,但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也许决定寿命的不只是药物和金钱,还有心态和陪伴。 北京的肿瘤专家曾经提到,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存期息息相关,良好的心情有时比强硬的药物更能带来奇迹,于荣光的选择,恰好在这点上发挥了作用。 直到2010年,病情终于恶化,父亲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离开,离世前,他没有痛苦,脸上还带着笑意,说这七年是白赚的福气,葬礼之后,于荣光才告诉母亲当年的隐情。 出乎意料的是,母亲并没有责怪,反而说要是当年如实告知,父亲恐怕早就撑不下去,更让他意外的是,母亲透露父亲其实早已猜到真相,只是装作不知,他懂得儿子的苦心,所以选择配合。 这七年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改变了于荣光的人生态度,银幕上的他依旧是硬汉,是观众眼中的反派高手。 但生活中的他变得更加温和,每逢清明,他都会带上那瓶父亲最爱的无醇葡萄酒,在墓碑前坐很久,对他来说,孝顺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给父母最大的尊重和陪伴。 2003年的那个决定,虽然在外人眼中冷酷,但在亲情的维度里,却成了一种别样的温柔,生与死本就是无法抗衡的命题,于荣光没有选择用金钱去和时间争夺,而是用陪伴守住了父亲的笑容。 信源:中国日报——《于荣光回忆父亲的最后日子》
2003年,于荣光的父亲确诊肝癌,医生告诉他:如果不化疗,最多只能活3个月,谁知
如梦菲记
2025-09-16 14:41:05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