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欧班列波兰境内铁路被波兰关闭,导致我国列车无法顺利通行。 波兰边境,马拉舍维奇小镇的铁路线上,300多列满载货物的列车静静停在铁轨上。 这可不是普通的交通拥堵,而是全球化大动脉上突然爆发的“血栓”。 对熟悉中欧物流的人来说,马拉舍维奇的地位有多重要?说它是中欧班列的“咽喉要塞”一点不夸张。 过去几年,随着中欧贸易升温,这个小镇从冷清变得炙手可热,铁路吞吐量年年增长50%,当地吊车司机、车站员工的工资跟着涨了三成,就连周边餐馆生意都火得不行。 中国货车若要前往欧洲二十余国家、二百多座城市,几乎皆需经此“关卡”,目前尚无第二条路线可堪替代。 如今这道“咽喉”被掐断,后果立竿见影。 滞留的列车上,装的全是关乎企业生死的货物:广东产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义乌商家赶在圣诞前发往欧洲的玩具、饰品,还有江西赣州家具厂急等着开工的进口木材。 每一列货车的货值都超千万元,现在天天停在原地,损失按小时算都是笔不小的数目。 有人想绕路?难! 尝试走哈萨克斯坦到土耳其的南线通道,不仅路程多了上千公里,运输时间从15天延长到25天,运费还涨了近一倍,这对靠时效吃饭的企业来说,根本是“饮鸩止渴”。 波兰为啥突然下狠手?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受威胁”。 就在关闭口岸前3天,20多架俄罗斯无人机在攻击乌克兰时,“误闯”波兰领空。 可俄罗斯一口否认是蓄意为之,北约虽然按流程启动了公约第四条协商,却明确表示这不算“正式攻击”,没触发集体防御的第五条。 更耐人寻味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正忙着推“供应链去风险”战略,核心就是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尤其是化工、医疗器械这些关键领域。 波兰这次突然出手,简直就是借着这次的地区安全事件,直接对中国的经济动脉动了“手术”,把地缘政治博弈搬进了物流领域。 对中国企业来说,小公司面临的是“生死劫”:要么花天价改走海运(运费涨3倍还不一定有仓位),要么承担违约赔偿,不少老板急得睡不着觉。 江西赣州有家家具厂,就等着滞留列车上的木材开工,现在生产线随时可能停摆,几百个工人的工资都成了问题。 而波兰本地人也没好到哪去,马拉舍维奇的繁荣全靠中欧班列,现在口岸一关,吊车司机没活干,车站员工面临裁员,连镇上的超市、餐馆都没了客源。 更别说欧洲消费者了,圣诞季要到了,义乌的圣诞用品运不过去,超市货架可能要空一半;中国的家电、日用品断供,价格说不定要涨一波,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第一时间发声,呼吁波兰保持冷静,保障物流通道畅通;国内重庆、武汉这些中欧班列枢纽城市,已经牵头组织企业探索新路线,有的地方政府还拿出补贴,帮企业分担改道增加的成本,硬生生扛住了压力。 中欧班列原本是“合作共赢”的象征,现在却要在复杂的利益雷区里艰难前行。
很多人还以为,波兰关境,只是暂时的。错了!真相是,除了波兰的“政治碰瓷”,俄罗斯
【4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