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曾志第一次回到井冈山,来到儿子石来发家里。这一年,她76岁。一

电动车六六姐姐 2025-09-16 23:45:13

1987年10月,曾志第一次回到井冈山,来到儿子石来发家里。这一年,她76岁。一个是共和国的部长,一个是井冈山的农民。这对身份悬殊的母子相视一笑,镜头定格了这迟来的团圆。 井冈山茨坪一块小小的三角形山石,就是曾志最后的家。石上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她曾是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身后却只留下这块再简单不过的墓碑。 1987年,76岁的曾志回到井冈山,见到了分别59年的儿子石来发一家。孙子石金龙看祖母身居高位,小心翼翼地提了个请求,想把全家的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 曾志没答应。她指着桌上的饭菜,语气严肃地问孙子,我们吃的哪样东西不是农民种的?为什么非要转户口?一句话,就让祖孙俩的情感交流停在了原地。 她对亲情的处理方式,总是这样带着一股冷硬的原则性。孙子想买车跑运输改善生活,她动用关系,也只是帮忙联系到一个有旧货车的单位,五千五百块钱得分文不少自己出。 钱付清后,她还特意捎信叮嘱,车是自己的,但绝不能公私不分。她给的,从来不是特权,只是一个规则内的机会。 早在1952年母子第一次重逢,她看着满身补丁的儿子,也只是短暂相聚后,又让他回井冈山继续当农民。 她的这份决绝,早在1928年的井冈山就显现了。那一年,她跟着朱德、陈毅的部队上山,肚里怀着孩子。她在小井红军医院的草棚里疼了三天三夜,几次昏死过去,才生下一个男孩。 当时井冈山战事吃紧,部队随时准备突围。带着刚出生的婴儿在炮火中转移,孩子根本活不下来。她和丈夫蔡协民忍痛做决定,把出生仅26天的儿子,托付给了战友石礼保。 这个孩子,连名字都来不及取,就成了石家的石来发。这一别,母子二人的人生彻底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但思念从未断过。1951年,曾志听说中央慰问团要去井冈山,立刻请求他们帮忙寻找自己的孩子。 她用了二十多年,才重新找到这份牵挂。当年把儿子送走,是为了革命。几十年后不给孙子开后门,同样是为了维护革命建立的规矩。 她一生都把集体和国家放在家庭前面。她的遗嘱里写得清楚,不搞任何告别仪式,遗体交给医院解剖,攒下的八十多个工资信封全部上交国家。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和处理家事一样,不留任何私产。 她最后选择回到井冈山,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是她革命的起点,也是她付出最大牺牲的地方。 笔者认为曾志以革命者的身份,回到信仰的源头。也以母亲的身份,永远陪着那个因革命而分离的儿子。 信息来源:《曾志之女陶斯亮: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是母亲对我的希望》,中国妇女报,2022年6月30日。

0 阅读:47
电动车六六姐姐

电动车六六姐姐

为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