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闻讯,急得要亲自奔丧。长子诸葛恪去连阻止,他觉得两家早就不是一路人了,况且诸葛瑾身体也不好,没必要去奔丧。 主要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诸葛亮懂得医术,为何却在53岁早逝?) 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东吴,他的哥哥诸葛瑾当时就在那里。 诸葛瑾一听说弟弟没了,心里特别着急,说什么都要亲自赶过去奔丧。 可他的大儿子诸葛恪却拦着不让,让他别去。 诸葛瑾,气得半天说不出话,他没想到自己儿子对亲情这么冷漠。 甚至一度认为,这个儿子如此薄情寡义,早晚会把这个家给败掉。 诸葛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兄弟俩虽然各自效忠不同的国家,但感情一直很好。 诸葛亮对这个侄子也挺关心。 早先诸葛恪负责军队粮食供应的时候,诸葛亮还特意写信给东吴的陆逊,请他转告孙权,说这孩子做事有点马虎,而粮食又是军中最要紧的东西,得多注意。 可诸葛恪不但不领情,还经常在背后说二叔的坏话,专挑好听的话去讨好别人。 诸葛恪从小就能言善辩,也懂得怎么讨人喜欢,所以年纪轻轻,才十九岁就当上了骑都尉。 后来,他为了更快升官,多次向孙权提出要带兵去平定丹阳山区的乱民。 这个提议当时遭到很多人反对,连他父亲诸葛瑾都觉得不靠谱。 因为丹阳那个地方山势险峻,住的都是自己武装起来的百姓,平时种地,一有机会就下山抢掠。 官兵一来他们就躲进山里,官兵一走他们又出来活动,一直难以根除。 但诸葛恪不死心,直接去找孙权,说如果成功就能给东吴增加四万兵力。 那时候东吴正缺人,孙权被说动了,就封他做抚越将军,派他去打丹阳。 不过孙权也只给了他三百骑兵。 令人没想到的是,诸葛恪居然真的成功了。 他收服了十多万山民,从中选出四万人编入军队,兑现了承诺。 这一下,他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先后被提拔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后来又升为大将军。 孙权临终前,把太子孙亮托付给诸葛恪,让他做太子太傅,除了生杀大事以外,所有政务都交给他处理。 那时,诸葛恪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孙权去世后,诸葛恪很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撤销监视百姓的特务机构、免除百姓拖欠的税款、取消关税,这些举措让他很得民心。 之后他还带兵打赢了东兴之战,击退了魏国司马师的三路大军,那时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可惜人成功得太顺利,失败也来得快。 东兴大捷之后,诸葛恪不顾大家反对,硬是调动二十万大军再次北伐魏国。 他选的是合肥新城。 这正是以前孙权四次兵败的地方,尤其是第二次,孙权带十万人输给张辽的七千守军,成了东吴的一大耻辱。 诸葛傲心高气傲,想在这里挽回颜面。 其实他选的时机和地点都没大问题,当时合肥新城里只有三千守军。 诸葛恪包围城池三个多月,眼看就要攻下来了。 守将张特却用了一招缓兵计,派人跟诸葛恪说,魏国法律规定守城一百天后投降就不会连累家人,现在只剩几天就满百天了,请求暂缓进攻。 诸葛恪信了这话,没想到张特趁机加固了城墙,百天一过立马翻脸不认人,继续死守。 诸葛恪大怒,想全力攻城,偏偏这时吴军中爆发瘟疫,死伤惨重。 将士们纷纷请求撤兵,但诸葛恪不听,还把提意见的人罢官或处死,搞得军心涣散。 魏国司马孚得知后趁机进攻,诸葛恪只好退兵。 这一败,彻底改变了诸葛恪。 退兵途中,他不顾士兵们染病倒下、被敌军俘虏,完全无动于衷,令军民大失所望。 回到东吴后,他变得更加独断专行,不仅随意训斥官员,还罢免了自己出征期间任命的所有官员,重新安排人选。 他时常发脾气,惹得民怨沸腾。 为了挽回面子,他不自量力地还想再次攻打青州和徐州,根本不管别人怎么想。 这些举动让诸葛恪很快失去了人心。 有政敌趁机说他要谋反,小皇帝孙亮听了谗言,设下宴会邀请他。 虽然有人悄悄提醒诸葛恪要小心,但他没想到,设局害他的正是当初支持他上台的亲信。 宴会上小皇帝借故离开,诸葛恪就被当场杀死,尸体用草席一卷丢到了乱葬岗。 他的长子早被他亲手毒死,这次事件中次子和幼子也一同被杀,他的弟弟、外甥、外甥女都没逃过一劫。 诸葛一家被灭了三族。 诸葛恪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成功得太早,心高气傲却受不起挫折。 如果他能在失败后像诸葛亮那样主动承担责任,自我降级,收拾残局,或许结局不会那么惨。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闻讯,急得要亲自奔丧。长子诸葛恪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9-17 00:06:26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