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张考卷两条命。 统招生:学费国家包,毕业包分配,铁饭碗端稳。 自费生:交三千块“赞助”,分数低一截,照样拿本科。 那年头,高校穷得叮当响,教育部给的名额不够塞牙缝。 学校灵机一动:国家饭吃不饱,那就开个小灶——“计划外”。 明码标价,一张椅子三千元,相当于工人五年工资。 家长砸锅卖铁,只为给孩子买张“跳农门”的火车票。 有人骂:花钱上大学,公平被狗吃了? 可换个角度看,没有这三千块,很多学院连实验室灯泡都换不起。 仪器、老师、图书,全靠这桶“自费油”续命。 穷学校先活下来,才谈得上以后体面。 铁饭碗那边也不轻松。 统招生录取率不到4%,一个县状元都可能被刷下。 高分考生挤破头,换来毕业即“干部身份”,户口粮油本一步到位。 同一间教室,两种人生,中间只隔一张学费收据。 1992年,政策急刹车。 国家一纸令:并轨,全走高考独木桥。 自费生退出历史舞台,可学费也顺势普涨。 当年靠三千块“买分”的家长忽然发现——免费的最贵,花钱的反而消失了。
1985年,一张考卷两条命。 统招生:学费国家包,毕业包分配,铁饭碗端稳。 自费
天天聊国际
2025-09-17 01:38:34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