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多退休人员,都悄无声息地走了,看完你就知道了 信源:台海网2025

史面的楚歌 2025-09-17 10:29:36

为什么现在大多退休人员,都悄无声息地走了,看完你就知道了 信源:台海网2025-02-27《退休之后,如果你没有朋友、没有电话、整日无聊,不是性格有缺陷,只能说明3个问题!》 最近在小区遛弯儿,听见老张头跟老伙计们念叨:“咱们这代人退休,跟以前可太不一样了。 我老伴儿单位去年办退休欢送会,也就几个人坐一块儿吃碗面;再往前,我退休那会儿,车间主任致辞、工会送茶缸,连食堂都摆了十桌。” 老李头接话:“现在倒好,我闺女单位一同事退休,微信上就发句‘已退休,勿扰’,连个照面都没打。这退休,咋就跟‘人间蒸发’似的?” 这事儿听着新鲜,可细琢磨,是咱们这代人正经历的时代变化。 就说王阿姨吧,退休前在纺织厂当质检组长,干了三十年。 她记得最清楚的是退休那年:车间主任带着班组全员来家里送行,桌上摆着她最爱吃的桂花糕,工会大姐还塞给她一个绣着“光荣退休”的红布包。 可去年她去原单位办手续,年轻的办公室主任头都没抬:“手续在窗口,填完表就拿证,下一个。” 王阿姨站在楼道里,摸着兜里的红布包,突然就红了眼眶——不是委屈,是突然明白:有些热闹,真的留不住。 现在的人退休,“圈子”说散就散,不是因为人情淡了,是“单位”在大家心里的分量变了。 老一辈人一辈子守着一个单位,车间里的老张、食堂的王姐、传达室的老刘,都是比亲戚还亲的“家人”。 可现在年轻人跳槽跟换衣服似的,工资条上的数字比同事关系实在。前阵子社区搞退休职工座谈会,七十多岁的赵大爷直叹气:“我当年带出来的徒弟,现在见了面都叫我‘赵叔’,跟不熟似的。 不是人家没良心,是他们那代人,早就把‘单位’当‘职场’,不是‘家’了。” 想回老家找归属感?难。住我家楼下的李大爷最有感触。他退休后回了农村老家,想着“叶落归根”,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头一件事是借钱,村里人都知道他在城里买了房,见面就拱手:“大爷,在城里混得不错,借我五万盖房呗?”李大爷抹不开面,咬咬牙借了两万,可至今没见着借条。 第二件事是种地,他在院儿里开了片小菜园,刚种上白菜,村委会通知要流转土地给农业公司,只赔了三千块“青苗费”。 第三件事是管闲事——村里办红白事,他主动帮着记账,结果算错了一笔礼钱,被人戳脊梁骨:“城里来的老东西,显摆啥?”现在李大爷又搬回了城里,逢人就说:“老家是好,可咱融不进去了。” 留在城市的退休人,日子也不轻松。老同事们凑堆儿养老,看着热闹,实则各有各的小心思。 张叔退休金高,每月请客吃饭;王姨经济紧张,总找借口“胃不好不吃肉”。 上次小范围聚餐,算账时为谁多摊了两块钱,闹得大家脸都红了。 聊天的时候更尴尬,有人盯着手机看股票,有人念叨保健品,年轻时能聊半宿的工作话题,现在一句都接不上。 更别说谁家孩子需要帮忙接送、老人住院需要陪床,这些“隐形任务”像块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 其实这代退休人不是“冷漠”,是活明白了。他们年轻时为工作拼过命,为家庭操过心,现在就想守着自己的小日子,早上在公园打太极,下午在社区看报纸,傍晚拎着菜篮子跟老伙计打个招呼。 他们不是不需要陪伴,是怕麻烦别人,也不想被“热闹”绑架。 可话说回来,退休不是终点,是人生的新起点。咱们这代人经历了时代的巨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从“集体生活”走向“独立生活”,每一步都不容易。 现在社会越来越务实,可“人情味儿”不能丢。社区能不能多组织点退休职工活动?子女能不能多陪爸妈说说家长里短?老同事们能不能约着去公园走走,聊聊家长里短? 退休不是“消失”,是把人生的舞台从“职场”搬到“生活”。 咱们这代人,值得拥有一段从容、温暖的晚年,不刻意热闹,不勉强合群,能有几个知根知底的老伙计,能有家人常伴左右,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把日子过成诗。

0 阅读:59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