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澳大利亚启动“蜣螂计划”,用400美元,从中国买了1500只屎壳郎,放到大草原上去吃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5年,澳大利亚政府用400美元从中国买下了1500只屎壳郎,这看似荒诞的决定,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要理解这场“虫子交易”的意义,必须先从当时澳大利亚草原面临的困境说起。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牛羊被大规模带入澳大利亚。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牲畜数量已经突破两亿头,每天数以亿计公斤的牛羊粪便堆积在草场上,层层覆盖,像厚重的泥浆一样阻隔了阳光,使大片牧草窒息而死。 草原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取而代之的是粪便的酸臭与苍蝇的肆虐,科学家的估算触目惊心,一块牛粪在短短两周内可孵化三千多只苍蝇,而每头牛每天至少排十几堆粪,苍蝇的数量很快达到难以想象的规模,牧场主在田野间工作时,常常被成群结队的苍蝇包围,甚至难以呼吸。 更糟糕的是,本土的五百多种屎壳郎对此无能为力,它们世代适应的是袋鼠、考拉一类动物的干粪颗粒,对于湿润厚重的牛羊粪便兴趣寥寥。 牧场上的问题越积越多,粪便堆成一层又一层,牧草大片枯萎,生态系统失衡,人工清理、机械铲除和农药分解都曾被尝试,但要么成本高昂,要么伤及草场,没有一种办法能从根本上奏效。 就在此时,科学家们想到一个看似简单却大胆的办法,如果本地屎壳郎不愿意处理牛羊粪,那就从其他国家引进能“吃屎”的外援,这个设想催生了后来的“蜣螂计划”。 科研人员走访世界各地,从亚洲到非洲,从欧洲到南美,寻找能够处理湿润粪便的蜣螂品种,经过对比,中国的屎壳郎尤其引人注目,它们习惯各种类型的粪便,不挑剔,不怕潮湿,能够把牛粪揉搓成球,滚进地下储藏,既清理了草场,又改善了土壤。 1965年,一笔小小的跨国交易完成了,澳大利亚花了400美元,从中国引进1500只屎壳郎,被运送到昆士兰的草原上投放,每只虫子的成本甚至不到三毛钱。在当时不少牧民看来,这简直是笑话,几千只黑甲虫,真的能对抗铺天盖地的牛粪吗?然而,事实很快打破了质疑。 这些屎壳郎一旦落地,立刻展现了惊人的勤奋和力量,它们在粪堆间来回穿梭,用前足将松散的粪块团聚,再搓成一个个圆润的粪球,然后头朝下、脚朝天,用后足奋力将粪球推到远处的地下洞穴中。 它们的力气远超人类想象,能推动比自身重一千倍以上的重量,一只虫子往往能在三十多个小时内处理掉上百克牛粪,且从不因天气恶劣而停工,还有一些并不滚球的种类,会直接把粪便就地掩埋入土,让肥料渗透地下。 短短几年,草场上的景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地面堆积的牛粪减少了大半,苍蝇数量骤减,牧草重新抬起头来迎向阳光。 科研数据表明,粪便覆盖率下降八成以上,牧草产量回升了近三成,牛皮蝇等害虫造成的损失大幅降低,牧民们原本的不信任逐渐转为惊讶和感激,屎壳郎被他们称为草原的“六足功臣”。 这场生态实验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澳大利亚当时因为苍蝇与牛皮蝇而每年损失上百万英镑,而区区400美元买来的虫子,却帮助节省了大量成本,与昂贵的农药、笨重的机械相比,这些昆虫安静无声,却悄然扭转了草场的命运。 屎壳郎的到来,不仅恢复了草原生态,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启示,自然界亿万年的演化成果,往往蕴含着比人类技术更高明的解决方案。 那些看似卑微的生命,有时正是解开困局的关键,小小的黑色甲虫,用勤劳的身躯改变了一个国家草原的面貌,也提醒世人,面对环境挑战,或许答案不在药剂瓶和机器里,而在自然最原始的智慧中。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这事儿你咂摸一下,就觉得后背发凉。一艘船,221个女犯人,从英国运到澳大利亚
【60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