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无垃圾可烧,金融时报报道,由于中国的垃圾发电厂发展过快,垃圾已经焚烧殆尽

文史资鉴堂 2025-09-17 16:00:19

中国已经无垃圾可烧,金融时报报道,由于中国的垃圾发电厂发展过快,垃圾已经焚烧殆尽。   中国的垃圾发电厂,如今真的到了 “无米下锅” 的地步。短短二十年间,这个国家从被 “垃圾围城” 困扰,到现在坐拥全球最大规模的垃圾焚烧产能,却陷入了另一种尴尬。   1010 座焚烧厂中,超过六成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不得不把埋了几十年的垃圾从地里挖出来烧。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2005 年,中国城市垃圾处理几乎全靠填埋,90% 的垃圾被堆在城郊,形成绵延数十公里的 “垃圾长城”。但到 2023 年,焚烧处理比例飙升至 82.5%,填埋场从主角沦为配角。   这场革命的核心是焚烧厂的爆发式增长:2016 年全国日焚烧能力仅 23.8 万吨,2024 年已激增至 115.5 万吨,相当于每天能烧掉 100 个足球场大小的垃圾山。   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超垃圾增长。2024 年全国城市垃圾清运量约 2.6 亿吨,而焚烧厂设计年处理能力高达 4.2 亿吨,40% 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部分省份如河南、陕西,焚烧厂负荷率不足 50%,甚至出现 “开一台炉停一台炉” 的荒诞景象。 为快速解决垃圾围城,中央和地方政府将焚烧厂建设视为政绩工程。2018 年前后,全国掀起建厂热潮,年均新增焚烧厂超 100 座,很多项目在规划时就预留了 30%-50% 的冗余产能。   陕西渭南市一个地级市竟建了 6 座焚烧厂,导致周边县区垃圾被 “哄抢”,部分村庄因清运体系不完善,垃圾仍在露天填埋。   决策者曾乐观预测,随着城市化率提升,人均垃圾产生量将持续增加。但现实是,中国人均垃圾量已连续五年稳定在每天 1.1 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垃圾分类政策分流了大量垃圾 —— 以上海为例,2025 年湿垃圾分出量达每天 8690 吨,这些原本要进焚烧厂的垃圾,现在被送去厌氧发酵产沼气。 2020 年国家宣布垃圾焚烧补贴逐步退出,新核准项目不再享受每度电 0.25 元的国补。这导致 2019-2020 年出现 “抢装潮”,数百个项目赶在政策截止前开工,直接造成产能集中释放。   某上市企业在 2020 年一口气签约 20 个焚烧项目,如今这些项目平均负荷率不足 60%。抢垃圾大战升级:企业开始跨界竞争,不仅争夺城市生活垃圾,还盯上工业固废、污水处理厂污泥。   河南南阳某焚烧厂甚至掺烧 35% 的工业垃圾,日处理量才勉强达标。部分地区开挖填埋场的陈腐垃圾 —— 广州兴丰填埋场计划挖出 350 万立方米存量垃圾焚烧,而这些垃圾已在地下埋了 20 年。   为提升效率,企业纷纷升级设备。广州某焚烧厂采用超高压锅炉,每吨垃圾发电量从 550 度提升至 650 度,热效率提高 10%。   北京朝阳环境集团引入 AI 智能焚烧系统,通过分析火焰形态自动调节燃烧参数,主蒸汽稳定性提升 20%,年节约标煤 1220 吨。   单纯靠发电已难以为继,企业转向综合能源服务。泰安北控环境开发 “移动供汽” 模式,用罐车将焚烧产生的高温蒸汽配送至周边企业,年节约标煤 1.7 万吨,替代天然气成本降低 30%。   西咸新区某焚烧厂则利用余热为 200 万平方米住宅供暖,同时协同处理污泥和园林垃圾,形成 “能源 - 环保” 闭环。   中国企业已在海外布局 79 个焚烧项目,覆盖六大洲。康恒环境的炉排炉技术在东南亚击败日本三菱,光大环境在保加利亚建成该国最大焚烧厂。   中国焚烧厂的二噁英排放均值仅为 0.01ng TEQ/m³,是欧盟标准的 1/10。生态环境部正推动将中国标准纳入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指南。   国内企业探索的 “焚烧 + 供热 + 资源化” 模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最佳实践。例如,中国天楹将飞灰等离子熔融制成建材,炉渣提取贵重金属,实现垃圾零填埋。   地方政府主导的产能扩张,缺乏对垃圾量、经济周期的动态评估。未来需建立跨区域垃圾调度机制,避免 “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尽管焚烧技术先进,但垃圾产生量增长放缓是必然趋势。日本通过 “循环型社会” 建设,人均垃圾量比 2000 年减少 40%,这才是可持续之道。   焚烧厂不再是 “污染代名词”,而是城市能源枢纽。深圳某焚烧厂建在市中心,屋顶设为公园,年接待参观者超 10 万人次,成为环保教育地标。   从 “垃圾围城” 到 “垃圾荒”,中国用二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五十年的路。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制度优势的体现。当其他国家还在为垃圾处理发愁时,中国已开始思考如何将过剩产能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这场转型的阵痛,终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0 阅读:0
文史资鉴堂

文史资鉴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