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临汾一家饭店2人正在吃饭,突然,一架超载3倍的飞机竟从天上栽下来恰好砸中饭店,爆炸后燃起大火,46人当场死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的深秋,山西临汾的天空格外清澈,那天中午,机场边聚集了一群特别的乘客,他们是来自当地针织厂的优秀员工,单位为了表彰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出色表现,特意安排了一次空中观光飞行,这在当年并不多见,对这些工人来说,登上飞机,不仅是一种奖励,更是一段前所未有的经历。 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飞行,平时在车间里穿梭于纱线之间,如今却要升入高空俯瞰城市,心情自然激动,有人拎着随身包裹,小心翼翼地踏上舷梯;有人四下张望,想把机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记在心里,飞机外表虽然斑驳,但在他们眼中却像一只通向未知的新鸟,他们不知道,这次飞行将永远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执行飞行任务的是一架伊尔-14型客机,机龄已达32年,它曾是空军的专机,后被改造为民航用机,主要用于短途包机任务,在当年,这种飞机已经算是“老兵”,但依然活跃在一些地方航线上,按设计,这架飞机最多坐18人,包含4位机组成员,可那天硬是塞进了44位乘客,总共48人,远远超过了飞机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并非首次超载,过去的几次飞行也曾多带人,只是都幸运地平安返航,于是,习惯成了默认,风险被一次次掩盖,那天没有人提出异议,连基本的安全检查也被省略了,没有乘客名单,没有行李过秤,更没有告知逃生流程,大家心里装的全是期待,没人考虑过飞行背后的技术门槛。 机组人员中,有人身体状态并不理想,原定机长因病调换了岗位,另一名飞行员临时顶替主控,却没有向塔台做出正式通报,这种座位更换在制度上是严禁的,但现场无人追究,他们熟悉这架飞机,也曾共同执飞过多次任务,对流程已非常熟练,然而,经验有时也会成为麻痹的温床。 下午1点20分,飞机启动,滚动滑行后顺利升空,地面上,还有不少人仰头看着这只“银鸟”慢慢爬升,此时,机舱内的乘客正透过小窗户欣赏下方的城市景观,高楼、街道、河流,从上空望去像是孩子们搭起的玩具模型,阳光透过云层,整个机舱一时安静下来,仿佛每个人都在享受这段难得的宁静时光。 然而,飞行才刚刚开始,一切就戛然而止,飞机爬升至400米时,左侧引擎突然发生故障,原来,负责供油的传动轴由于金属疲劳断裂,导致引擎熄火,推进力瞬间丧失,右侧引擎仍在运转,但力量不均使飞机出现剧烈偏斜,机组尝试调整平衡,努力控制方向,但超载使机体变得沉重,响应迟缓,飞机开始倾斜旋转,逐渐失去高度。 从空中坠落到地面,整个过程不过十五秒,飞机擦过一栋工厂的屋顶,刮断电线,撞倒树木,最后直接砸向市区的一家饭店,撞击瞬间,燃料泄漏引发剧烈爆炸,机体迅速被火焰吞噬,饭店楼体塌陷,屋内顾客也未能幸免。 救援人员迅速赶到,消防队铺设水带扑灭大火,医护人员在废墟中寻找生还者,最终,只有四名乘客得以逃生,他们所在的位置恰好位于机尾,撞击时受损较轻,而机组成员、其余乘客,以及饭店内的两名顾客共计46人,不幸遇难。 调查随即展开,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排查,最终确认,导致这场灾难的并非单一因素,而是一连串失误的累积,从飞机的技术状况到飞行前的准备流程,从人员安排到运营许可,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漏洞。 那架伊尔-14早已超过了合理服役年限,维护记录零散不全,关键部件未做及时更换,飞行当天的健康审查形同虚设,机组中有人仍在接受治疗却仍被安排执飞,更严重的是,这次飞行并不在航空公司的合法经营范围之内,属于违规飞行,没有飞行审批,没有风险评估,一切都在侥幸的心理中草率进行。 而最致命的,是超载,多出的乘客不仅令飞机重心不稳,还加剧了故障后的控制难度,机组虽然尝试挽救,但在多重不利条件下,最终无力回天。
1988年10月,临汾一家饭店2人正在吃饭,突然,一架超载3倍的飞机竟从天上栽下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7 16:43:23
0
阅读:507
方天画戟
还有幸存者,真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