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专家研究多年,仿制结果令人意外。 “支奴干”的运力惊人,一次能拉12吨货,运兵能装五十多人,还能吊挂大炮、军车、野战医院,简直像是飞在天上的卡车。 这种级别的直升机,当时全世界也就美国在用,中国专家一看这宝贝,眼睛都亮了。 很快就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把这架从越南来的“二手货”拆了个底朝天,螺旋桨、变速箱、液压系统、电子设备,全都逐一编号、拍照、记录。 就像法医解剖尸体那样,一点不敢马虎,当时国内的直升机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 最成熟的是直-5,其实是苏联米-4的仿制版,单旋翼设计,运力不到“支奴干”的三分之一,别说吊大炮了,拉个小车都费劲。 所以,“支奴干”就像一本高级教材,对于中国航空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开卷考试”,研究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是“传动系统”。 “支奴干”的双旋翼并不是一个前、一个后,而是错位并排的,两套动力系统互相配合,要让两个巨大的桨叶同时转动、互不干扰,可不只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 有人形容它像“两匹马拉一辆车,还不能让缰绳打结”。 另一个难点是材料,“支奴干”用的是美军特种铝合金和钛合金,强度高、重量轻,当时中国连原料都凑不齐,更别说它的液压系统精度要求极高,误差超0.1毫米就可能导致故障。 仿制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得先有猫、再有画、还得能下虎山,那几年,专家们一边拆一边画图纸,有时一个零件就能画上几天,有些复杂的结构,连英文操作手册都看不懂,只能靠猜。 像变速器的冷却循环系统,内部几十根管道盘绕,没人知道哪根是进水,哪根是回流,最后靠“吹气试验”一点点摸索。 到了1978年,仿制工作基本完成,代号“直-8”的原型机开始进入试飞阶段。 虽然外形上跟“支奴干”差了一大截,但也实现了大运力、多用途的目标,最初的版本起飞重量9吨,拉货能到3吨以上,虽然远不及原版,但已经是国内的技术高峰。 不过,说它是“仿制成功”也不太准确,“直-8”在飞控系统、材料强度、发动机功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CH-47,最核心的发动机,还是法国引进的“涡轴-6”,并非国产。 另有说法认为,早期的“直-8”试飞事故频发,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稳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说白了,技术不是“看一看”就能学会的。 就像你把一部苹果手机拆了,能照着画图纸不代表你能造出芯片,那需要背后几十年的工业积累、成千上万个标准件、数以万计的试验数据。 当年的中国,基础薄、设备差,能做出个“能飞”的版本,已经是奇迹,即便如此,这次仿制还是意义重大。 它不是为了“打一场仿制的胜仗”,而是为了让一代航空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东西,未来我们也要做得出来。 到2000年后,“直-8”系列不断优化,衍生出了多个型号,涵盖军用、救援、运输等多个领域,2021年问世的“直-20”,虽然体型更小,但核心设计理念已经完全自主。 它不再是“支奴干”的影子,而是中国自己的答案,这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进步,不是靠模仿,而是靠理解、消化、再创造。 那架越南送来的“支奴干”,没有变成中国的“复刻版”,但它成了我们迈向未来的跳板,有时候,一台老飞机,能带来一场新飞跃。 主要参考资料:《航空知识》杂志2020年第7期:《从“支奴干”到“直-8”:技术转化的历史样本》
干的漂亮!菲媒体透露:中国军舰在黄岩岛已经采取新战术,使PCG和渔民撤离PC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