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0的研发有多难?1986年,初始资金只有3000万的歼10项目为了能够存

蕊蕊聊过去 2025-09-17 18:42:36

中国歼10的研发有多难?1986年,初始资金只有3000万的歼10项目为了能够存活,成飞生产车间实行双轨制,白天生产战斗机零部件,晚上生产洗衣机、旱冰鞋、鸡笼等各种民用产品,利润全部用于歼10的后续研发。 在资金短缺、技术封锁的年代,一项国防工程起步艰难。三千万启动资金够不够支撑先进战机梦想?车间日夜运转,军民产品交替生产,这段自力更生的经历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挑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空军需要更新装备,中央批准研制第三代战斗机。1986年项目立项,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负责,初始资金只有三千万人民币。这笔钱在当时买不起一台先进雷达,与美国同期F-16项目二十亿美元投入相比,差距很大。西方技术封锁严格,基本数据和设备都拿不到手。科研团队从基础干起,用算盘和手摇计算器推导风洞试验参数。 总设计师宋文骢选了鸭式气动布局方案,这种设计提高机动性,但计算量大。没有超级计算机,团队把机翼分成数百网格,手工算气流变化。资金不够是最大问题,项目差点停摆。公司想出双轨制办法,白天生产歼-7C战斗机零部件,晚上转产洗衣机、旱冰鞋、鸡笼等民用产品,利润全投到歼-10研发。 这种模式让项目活下来。白天车间完成军用订单,晚上生产民品赚取资金。成飞牌洗衣机等产品销往市场,自筹八千万项目费。技术攻关同时推进,团队靠土办法解决鸭式布局难题,积累数据完善设计。资金注入后,采购材料和仪器,发动机匹配试验逐步开展。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试飞员雷强带回数据,团队成员包括刚做完手术的,都在现场见证。2006年,战机正式列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衍生双座型、电子战型等型号,形成价值超两百亿元作战体系。这验证了中国自主研制先进战机的流程,为歼-20等后续项目打下基础。 旧厂区一台锈迹斑斑洗衣机,还在提醒那段日子。歼-10成功靠集体努力,体现自力更生精神。在党的领导下,航空工业从弱到强,国防科技不断进步。台湾地区所谓“空军”装备落后,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和平统一。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