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底层的犹太移民深刻感受到了城市的冷酷与无情。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的背起背包,开始了沿街叫卖的工作,所卖商品从鱼、面包、水果、牛奶到青铜器、小玩具等,无所不包;有的做起了搬运工、建筑工、印刷工、玻璃工等;也有的涉足一些生产部门,尤其是制衣业、家具制造业、烟草生产、皮革加工等行业。19世纪80年代,当大批犹太人移民而来时,正值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发展很快的东部和中部各州出现了大批的“血汗工厂”,别无选择的第一代东欧移民不得不充当“血汗工厂”的劳动力。在这些工厂里,每周的工作时间是60小时,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更可悲的是,辛苦工作换来的只是微薄的收入。 贫穷、饥饿及拥挤不堪的居住条件使犹太社会笼罩在一种失望沉闷的气氛之中。犹太作家曾这样描述当时纽约下东区犹太社团的生活情况: 一个由公寓楼房组成的灰暗的石头世界,在那里,即使是美妙的春日也见不到青青的草叶……街道被笼罩在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氛之中。连空气中也仿佛散发着历经千年流亡的犹太人所特有的悲哀和痛苦……整个移民社区正受着血汗工厂的煎熬,奄奄一息。 在血汗工厂里工作了整整10年的莫里斯·罗森菲尔德后来成了著名的诗人。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生活全都凝结在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中,他写道: 晨钟催上工, 夜晚回家走, 周身体麻木, 难辨血与肉, …… 工作,工作,不知为何, 生产,生产,永无终期。 为谁为何我不知,也不想知, 我不过是一台旋转的机器。 值得庆幸的是,犹太人在血汗工厂停留的时间不算很长,到了20世纪初,大批人离开了这里。从社会大背景看,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企业纷纷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者流入服务、分配、流通、管理等领域之中。从犹太人个人来说,大多数人已经适应了美国生活,掌握了英语及其他的生产与生活知识,可供选择的职业越来越多,特别是他们尤为重视教育,教育被视为是犹太人摆脱贫困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
生活在底层的犹太移民深刻感受到了城市的冷酷与无情。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的背起
历史并不说事
2025-09-18 06:42: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