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一位好友暴露一个秘密,她之所以和王庚离婚,并不是因为徐志摩,而是王庚热衷于“房事”,让陆小曼苦不堪言,她甚至和朋友哭诉:“我真的受不了了……” 1965年夏天,上海一间小屋里,陆小曼带着满身的病痛离开人世。 送葬之后,她的一位老友才在茶局上道出了一个隐秘。 她与前夫王赓的婚姻之所以破裂,并非外界流传的“徐志摩横刀夺爱”那么简单,而是因为王赓在婚姻里过于沉溺于男女之事,让陆小曼感到难以承受。 这个细节,后来成了她命运转折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与徐志摩的关系。 这桩婚姻一开始看上去堪称完美。 王赓出身名门,毕业于西点军校,前程似锦;陆小曼则是大上海最耀眼的名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能说几门外语。 两人走在一起,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最佳搭配”。 婚礼那天宾客云集,场面极尽奢华,谁都觉得这是一段金童玉女般的结合。 可婚姻不是舞台,光鲜的外壳背后,往往藏着外人看不到的暗流。 王赓在外人眼里,是个好丈夫。 他认真工作,仕途顺利,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当当。可在与陆小曼的相处里,他把“爱”的全部理解都落实在了物质和床第上。 白天他埋头公务,晚上回家,只想尽情索取。 他不懂妻子需要的是精神的陪伴,是诗意的交流,是能对望一眼就心有灵犀的那种默契。 一次次被消耗之后,陆小曼渐渐感到窒息。 就在她心里那团火逐渐熄灭时,徐志摩出现了。 与王赓的木讷不同,徐志摩浑身散发着浪漫的气息。 他谈诗歌,谈艺术,谈人生哲思,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对陆小曼的灵魂说话。 她渴望的理解与共鸣,徐志摩信手拈来。 两人一见如故,仿佛找到了失散已久的另一半。 那份激情很快烧起来,不顾一切地卷入了婚外恋。 世人对陆小曼的指责从那时开始。 她被骂成“水性杨花”,被说成不知足。 但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被长年压抑和孤独包围的女人,遇到能真正点亮她心灯的人,她能不失守吗? 在道德与人性之间,答案从来没有那么单纯。 最尴尬的无疑是王赓。 他不仅是丈夫,还是徐志摩的朋友,妻子与好友的双重背叛,让他彻底成了舆论场里的笑柄。 更讽刺的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高举“恋爱自由”的旗帜,纷纷支持徐陆结合,把王赓描绘成旧礼教的代表。 身处其中,他是最孤立无援的一个,可即便如此,他的应对却格外体面。 没有闹腾,没有撕破脸,只是在尽力之后,选择了体面的放手。 离婚时,他甚至送上厚礼,还写下“苦尽甘来方知甜”七字。 疼痛是有的,只是他不愿暴露,后来写给姐姐的信里,他只写下一句“人间事,非我所能控”,简短,却满是叹息。 分开之后,王赓的命运并未因此平顺,他曾一度仕途顺畅,担任税警总团团长。 但很快遭遇流言,被诬陷为日本间谍,关押数月,虽然后来洗脱,却元气大伤。 中年时,他娶了一位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广东女子,生活平淡,却终于安稳。 这个女人不会吟诗作画,但懂得照料日常,让他在后半生体会到了烟火气的温暖。 而陆小曼则踏上了另一条道路。 与徐志摩的婚姻,并没有带来世人想象中的圆满。王赓带来的阴影,使她在很长时间里难以坦然面对亲密关系。 这对热情似火的徐志摩而言,是一种无形的折磨。 他拼命去爱她,写下无数情诗,给她最奢侈的宠溺,却始终无法填补那道裂痕。 为了维持她的生活,他不得不四处奔波,频繁讲学,直到在一场大雾中坠机身亡,生命戛然而止。 徐志摩的骤然离去,几乎击垮了陆小曼。她晚年过得清冷,靠绘画和整理遗稿度日。 有人说,她的画作之所以意境深远,是因为她把那些未竟的爱与痛,都倾注在了笔墨之中。 王赓在1942年客死开罗,年仅47岁。 他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最终归于平淡。 临终前,他留下的话语里,最常提的一个词是“心安”。 回望这段三角关系,没有谁能轻易被贴上“对”或“错”的标签。 王赓的深情体面、徐志摩的热烈浪漫、陆小曼的叛逆与追求,本质上都只是凡人在命运中的挣扎与选择。 真正值得后人思考的,不是他们之间的情感是非,而是一个道理。 婚姻并非外人眼里的光鲜,而是彼此能否真正懂得对方的心。 物质不是全部,激情也未必能长久。 人到最后,想要的不过是一份能让自己安定下来的理解与陪伴。 这,或许才是这段纠葛留下的最大启示。
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一位好友暴露一个秘密,她之所以和王庚离婚,并不是因为徐
历史不陌生
2025-09-18 07:28:1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