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   要说这份所谓的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18 14:48:45

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   要说这份所谓的协议,说穿了其实就是场各取所需的精明合作,只不过刚好踩中了全球碳中和的风口。   新加坡这地方巴掌大,想减排却连块种树的地都难找,偏又给自己定了个狠目标——2050年航空业要实现净零排放,光是2030年机场碳排放就得比2019年降20%。   为了达标,他们从2026年起还要征收可持续航空燃料税,初期要求SAF用量占比1%,2030年提到3%到5%,这些政策压得本土企业喘不过气,急需找到低成本的减排捷径。   而越南刚好相反,全国森林面积广袤,光广南省就有62.8万公顷森林,每年能固碳100万吨,换算成碳信用就是100万个,按当前市场价5美元算,躺着就能赚500万美元,这种资源禀赋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   其实早在几年前越南就已经在碳信用领域试水,2020年跟世界银行森林碳伙伴基金签的协议就很有代表性,那笔5150万美元的资金要支持中北部6个省份减少10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提前演练了整套碳汇项目的运作模式。   现在广南省已经申请成为越南首个自愿碳市场省份,预计到2025年碳信用销量能涨到600万个,收入突破3000万美元,这笔钱既能改善当地社区民生,又能反哺森林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新加坡正是看中了越南这种成熟的项目基础,毕竟买碳信用跟买商品一样,得找靠谱的供应商,总不能花了钱买的却是"空气币"吧。   再看整个东南亚碳市场的大环境,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显示,印尼、马来西亚这些邻居虽然也在搞碳定价,但价格区间从1.9美元到18.73美元不等,都远低于世界银行建议的2030年63-127美元区间。   更关键的是欧盟马上要搞碳边境税,2030年预计达到84美元/吨,这对东南亚出口企业来说简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新加坡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早就想打造碳交易枢纽,跟越南合作既能拿到低成本碳信用,又能借机完善自己的碳金融体系,说不定以后还能当中间商赚差价。   越南则能借着新加坡的市场渠道,把自家的碳信用卖个更好的价钱,毕竟新加坡企业为了规避欧盟碳税,多花点钱买合规的碳信用也愿意。   不过这场合作也不是没挑战,碳信用这东西最讲究"额外性",就是说这些减排量必须是项目带来的额外成果,而不是本来就要发生的。比如越南的森林,就算不搞碳汇项目也会受到保护,那这样的碳信用就站不住脚。   还有测量、报告和核查机制,要是双方标准不统一,最后算出来的碳减排量国际不认,那这场合作就成了笑话。好在越南已经有三个主流碳信用协议在试运行,新加坡又有成熟的金融监管经验,两者结合起来倒能形成互补。   就像当年日本大佐比少将吃香一样,有时候实际利益比虚名更重要,新加坡要的是减排达标,越南要的是经济收益,这种务实的合作模式反而比那些空喊口号的国际协议靠谱得多。   现在整个东南亚碳市场都在蓄势待发,2015年以来已经交易了7890万份碳信用,印尼更是预计到2050年能创造134亿份碳信用。   新越这次合作相当于给区域合作打了个样,以后说不定会有更多国家跟风。毕竟在碳中和这件事上,发达国家缺的是减排空间,发展中国家缺的是资金技术,这种"你有资源我有钱"的合作模式,既能让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体面达标,又能让越南这样的国家在发展中实现绿色转型,简直是双赢的典范。   只不过希望他们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套路,真把碳信用做成可持续的生意,而不是又一场资本炒作的游戏,那样才对得起这片热带雨林给的馈赠。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