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后,萧何在家摆酒庆贺,门客召平却穿着孝服哭丧说:“相国你的祸事到了,不久

趣史小研究 2025-09-18 17:37:36

韩信被杀后,萧何在家摆酒庆贺,门客召平却穿着孝服哭丧说:“相国你的祸事到了,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听后怒摔碗筷,大骂道:“你说什么胡话!喝醉了吗?”可是召平接下来的话,让萧何冷汗直流。 要说萧何跟韩信的渊源,那得从“月下追韩信”说起。当初韩信在刘邦手下只是个管粮草的小官,觉得怀才不遇,一气之下就跑了。是萧何,连夜骑着快马,硬是把他从荒郊野外给追了回来,还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后来的“兵仙”韩信。 这份知遇之恩,韩信是记在心里的。他也没辜负萧何的期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击破赵国;北上降燕,东进胁齐。可以说,刘邦的半壁江山,都是韩信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功高盖主”四个字上。刘邦这个人,能共患难,却难同富贵。天下未定的时候,他能忍韩信的“多多益善”,甚至为了拉拢他,封他为齐王。可一旦天下大定,韩信手里的兵权,就成了扎在他心头的一根刺。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假装游览云梦泽,趁韩信前来接驾时,一举将他拿下。当时,韩信仰天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句话,与其说是悔恨,不如说是对人性与权力最清醒的洞察。 刘邦终究没杀他,只是削了他的王位,降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可刘邦不杀,不代表吕后能容。这位铁腕皇后,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刘盈铺路,早就动了杀心。她缺的,只是一个能把韩信骗进宫的“自己人”。这个人,最终落在了萧何身上。 萧何其实也不想。但吕后把话挑明了:韩信不死,你我日后都难安寝。一边是曾经力保的知己,一边是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后和自己家族的安危,萧何最终选择了后者。他以“陛下平定陈豨叛乱,群臣皆应入宫祝贺”为由,硬是把称病不出的韩信骗进了长乐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句流传千古的感慨,道尽了多少理想在权力面前的苍白与无奈。 召平的话,像一盆冰水,把萧何从加官进爵的喜悦中彻底浇醒。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身在局中,被一时的风光蒙蔽了双眼。 召平接着说:“相国如今的功劳已经无人能及,再加封赏,只会让陛下更加猜忌。您不如辞去封赏,再把自己的家产捐出来充作军费。这样一来,陛下高兴了,您的祸事自然也就解了。” 这番话,点醒了梦中人。萧何立刻照办,第二天就上朝推辞了所有封赏,并表示愿意倾尽家财,支援前线平叛。刘邦听后龙颜大悦,连连夸赞萧何深明大义,猜忌之心果然去了一大半。 可信任这种东西,一旦有了裂痕,就再也回不到从前。 公元前197年,英布造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作为留守丞相,在后方尽心尽力,安抚百姓,筹措粮草,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感念他的功德,自发地为他歌功颂德。 可就是这份民心所向,又一次触动了刘邦敏感的神经。前线不断传来萧何在关中深得民心的消息,刘邦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派人三天两头地回京“慰问”萧何,名为慰问,实为监视。 这一次,又是召平站了出来。他对忧心忡忡的萧何说:“相国您离满门抄斩不远了。您功高盖世,本就让陛下忌惮,如今又深得民心,陛下在外征战,能对您放心吗?” 萧何吓得魂飞魄散,赶紧问计于召平。召平给他出了个“自污”的主意:强行低价收购百姓的田地房产,败坏自己的名声,让百姓怨恨你。 这样一来,陛下知道你失了民心,自然也就安心了。 这招听起来荒唐,却是当时唯一的保命之法。萧何别无选择,只能照做。一时间,关中百姓怨声载道,纷纷上告萧何巧取豪夺。消息传到前线,刘邦果然转忧为喜。 然而,等刘邦平定叛乱回到长安,那些状告萧何的状纸堆满了他的案头。他又“顺应民意”,把萧何下了大狱,抄没家产。虽然后来在群臣的求情下放了出来,但也彻底磨平了这位开国元勋的所有棱角。 出狱那天,萧何光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刘邦请罪。刘邦假惺惺地安慰他:“相国是为民请命,是朕无道,才让你受了委屈。” 可两人心里都明白,那份从沛县一起闯天下的情谊,早已在一次次的猜忌和算计中,消磨殆尽。

0 阅读:475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