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是个好人,他没有太强的能力,但是却对大是大非有着清醒的认知。–汪精卫行刺载沣

趣史小研究 2025-09-18 17:37:37

载沣是个好人,他没有太强的能力,但是却对大是大非有着清醒的认知。–汪精卫行刺载沣被捕后,载沣经常去牢里与汪精卫辩论革命相关的话题。后来,载沣对家人说,若不是我出生皇家,或许我也会参加革命党。 1910年的北京,春寒料峭,但人心比天时更躁动。留日学生里头,弥漫着一股子“不做点大事就没脸见江东父老”的悲壮气氛。其中,就有个叫汪精卫的年轻人。 年轻人最怕什么?最怕被人说怂。汪精卫一咬牙,决定干一票大的,直接去北京,目标就是当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摄政王载沣。他心里想得简单,“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用自己的命,给革命的火堆再添一把干柴。 他们在后海的银锭桥下埋了炸弹,结果因为技术不熟练,被一个起夜的居民给发现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刺杀,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败了。汪精卫被捕入狱,铁证如山,所有人都觉得,这小子必死无疑。 按照大清律例,谋刺王公大臣,那是凌迟处死、株连九族的大罪。朝野上下都等着看,载沣这个27岁的摄政王,会怎么处置这个27岁的刺客。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镜。 首先,主审这案子的,是当时的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这位王爷是个明白人,他觉得大清正在搞“预备立宪”,天天喊着要开明,这时候要是大张旗鼓地杀革命党,不仅显得自己心虚,还会激起更多人造反。于是,他竟然亲自跑到牢里,跟汪精卫聊起天来。 善耆的每一次探访,背后都离不开载沣的默许。善耆在狱中,跟汪精卫从诗词歌赋聊到天下大势,越聊越觉得这年轻人是个人才,只是走错了路。汪精卫在狱中也是硬气,供词写了几千字,慷慨陈词,说“立宪不可望,舍与政府死战之外,实无他法”。 善耆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带给了载沣。载沣听完,沉默了很久。他或许从汪精卫身上,看到了一个他自己永远无法成为的影子。 最后,载沣拍了板:不杀。不仅不杀,连酷刑都免了,判了个无期徒刑。要知道,就在几年前,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后被剖心挖肝,惨不忍睹。两相对比,载沣的处理方式,简直像个“圣人”。 载沣这个人,一辈子都活在一种拧巴里。25岁那年,慈禧和光绪前后脚去世,他稀里糊涂就被推上了摄政王的高位,成了三岁小皇帝溥仪的爹和实际上的“皇帝”。 他接手的,是一个烂透了的摊子。 在处理国事上,他确实显得能力平平,优柔寡断。他想推动立宪,却又搞出个“皇族内阁”,把关键位置全给了自家人,惹得立宪派大失所望,纷纷倒戈。他想收回地方权力,却压不住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他就像一个裱糊匠,想用纸把一栋快塌的房子糊起来,结果风雨一来,纸碎得到处都是。 但就在这看似“无能”的背后,却藏着他对大是大非异常清醒的认知。 他没他爹和他哥那么有才,但他身上有种质朴的善良和底线。他心里清楚,大清这艘船,恐怕是要沉了。他能做的,只是让它沉得慢一点,别溅起太多的血花。 所以,他不杀汪精卫,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他看懂了,杀一个汪精卫,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汪精卫”站出来。用屠刀是吓不退一个时代的浪潮的。 这种清醒,在他后来的选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清廷土崩瓦解。满朝的王公贵族哭天抢地,有人主张迁都关外,效仿祖宗再打回来;有人主张坚决抵抗,和革命军血战到底。只有载沣,异常平静。他主动辞去摄政王之位,把权力交给了袁世凯,并且力主溥仪退位,接受共和。 当时很多人骂他“懦弱”、“卖国”。可如今我们回头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他知道,硬抗下去,结果只会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他选择用最和平的方式,结束一个旧时代,这本身就是对天下苍生最大的“仁”。 溥仪退位后,载沣彻底成了一个闲散王爷。他闭门谢客,在王府里养花、读书、看星星。他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鏡,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夜。溥仪后来回忆说:“如果能生在新社会,他会在天文台高高兴兴看一辈子星星。” 一个本该醉心星辰的人,却被命运推上了权力的巅峰,这本身就是一场错位。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后来的骨气。溥仪被日本人弄到东北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载沣听闻后,气得在家里大发雷霆,怒斥儿子“认贼作父”,并严令家中子弟不许去东北任职。日本人几次三番派人来请他去“辅佐”溥仪,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坚决拒绝。 一个旧时代的王爷,在民族大义面前,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这份清醒和骨气,比他那个当了汉奸皇帝的儿子,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再对比一下那个曾经要刺杀他的汪精卫,后来也成了头号大汉奸,历史的吊诡之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新中国成立后,载沣主动将醇王府献给国家,带着家人搬进了普通的宅院。他还把多年收藏的图书、文物捐献给了北京大学。周恩来总理考虑到他生活困难,特批了一笔生活补助,他转手又捐了出去。 1951年,载沣在北京病逝,走完了他平静而又跌宕的一生。

0 阅读:134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