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一男子月薪5000,偶然间查询个人所得税时发现“多了一份工资”,还有一家

叁号知识局 2025-09-19 12:09:27

河南开封一男子月薪5000,偶然间查询个人所得税时发现“多了一份工资”,还有一家建筑公司每月给自己4000多元,可自己从未见过这笔钱,男子以为自己的个人信息遭人滥用,可建筑公司的回应令人感到奇怪!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9月17号,新京报报道了河南一个男子遇到的一件想不通的事儿,自己的银行流水居然每个月能有两份薪水,但他只拿到了一份!事情到底怎么回事?   河南开封的李先生,原本只是个普通不过的餐饮店员工,每天忙忙碌碌,端盘子、收桌子,日子算不上宽裕,但稳定。   每月五千多块工资,能维持家用,工作地点离家近,不必颠沛流离,他对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可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打工人,却在不经意间掀开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秘密!   事情起因特别偶然,年初的时候,他听同事说,用个人所得税APP不仅能查到自己一年挣了多少钱,还能顺便看看是不是能退点税回来。   李先生平时不大玩这些政务类的软件,但想着“反正下载一下也不费事”,就摸索着注册了账号,登录进去之后,他点开收入明细,眼睛差点瞪出来。   除了自己餐饮公司每月发放的五千多元工资外,居然还有另一笔来自某建筑公司的“固定收入”,每月四千三百块,整整十二个月,一个月不差!   问题是,他压根没在这家公司干过活,银行卡流水里也从来没有这笔钱到账,看着APP上清清楚楚标着“已申报”“已到账”的字样,他越想越毛骨悚然。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凭空冒出来的一道“幽灵工资”!   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个人信息被人盗用了,他想起过往新闻里常见的桥段——有人名下被莫名其妙办了信用卡,有人被冒用身份背上了贷款。   再一联想,这建筑公司不仅知道他的名字,还准确掌握了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才能报上去,这就更让人心慌了。   焦虑还不止于此,表面上看,这笔“幽灵工资”没有打进他账户,似乎没有实质损失,可再仔细一算,问题就严重了。   按照个税规定,收入超过五千元部分需要缴税,他自己在餐饮公司拿五千二,原本每月只需要缴纳一点点,可加上这笔虚构的四千三,月收入直接飙到九千五,不仅要多缴税,一年下来算下来足足多交了将近三千块。   最要命的是,税务系统已经认定他有两份工作,未来要是去银行申请房贷车贷,审核人员会不会怀疑他“虚报收入”?这种连带的麻烦,才让人真正后背发凉!   李先生没敢耽搁,第二天就跑到派出所咨询,民警的建议很直接:先联系建筑公司核实,如果对方解释不清,再走法律途径。   可李先生压根不知道这家公司的门在哪,没办法只好求助记者,记者通过APP里显示的公司名称查到联系方式,拨通了电话。   电话那头的公司负责人一开始挺沉默,随后给出的解释却让人哭笑不得。   他说,李先生的姐姐曾在他们公司做过临时工,因为当时不会用智能手机办卡,就让弟弟的卡来代收工资,财务图省事,干脆用李先生的名义登记了。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可稍微一推敲就露馅了,李先生的姐姐确实打过几天零工,但顶多干了十来天活,哪能连报一年、每月都按足额工资发?   记者追问之下,对方的说法前后打架,一会儿说是财务忘了删除信息,一会儿又怪系统自动延续,最后索性承认是为了简化流程,就把李先生的名字留在了员工名单里,甚至还甩下一句:“反正钱最后是公司内部处理,外面人也发现不了。”   这样的解释换谁也接受不了,公司省事,代价却由无辜个人来承担,不仅破坏了税收秩序,还侵犯了李先生的个人信息权。   幸好记者一路盯着,税务部门很快介入,经调查,确认这笔收入与李先生无关,责令建筑公司立即更正虚报信息,并补缴因虚假申报而少缴的税款。   几天后,APP上的“第二份工资”彻底消失,他多缴的税款也将退还。   不少网友看到新闻后感慨,现在个人信息就像没穿衣服似的,稍不留神就被泄露,也有人调侃李先生倒霉,平白无故“多了一份工作”。   但玩笑背后,大家都清楚,这不是小事,虚报工资是企业偷逃税的常见手法,而个人往往在不知情中成了“背锅侠”。   对普通人来说,这件事敲响了警钟,个人所得税APP不该只是退税时才打开,而应该定期关注收入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申诉。   对企业来说,偷税漏税、冒用身份,绝不是所谓的“财务操作”,而是触碰法律红线。   对此,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0 阅读:1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