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若是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真正成为

百姓事记簿 2025-09-19 15:22:59

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若是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真正成为新加坡人!因为新加坡的底色是亲英美,就不可能是一个华人国家。新加坡能够在东南亚立足靠的就是和中国切割来讨好英美。比如新加坡把民办的南洋大学关闭,就因为南洋大学坚持汉语教学。现在新加坡已经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用汉语来日常教学。 要探寻其中缘由,得从新加坡的历史说起。新加坡的诞生充满波折,1965 年,它被马来西亚联邦 “扫地出门”,被迫独立。这段经历让新加坡深刻意识到,种族问题随时可能带来致命威胁。 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新加坡在多方面下足功夫。在住房政策上,实施强制的种族配额,不同族群被安排混合居住,从物理空间上避免 “隔离区” 的出现,以此减少因种族聚居可能引发的矛盾。 语言政策方面,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这样既削弱了单一族群的主导地位,又能让各民族有共同交流的工具,同时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 “母语”,算是一种平衡与安抚。每年,新加坡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种族和谐宣传,强化 “新加坡人” 这一身份共识。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被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庞大的穆斯林国家紧紧包围。在这样的地缘格局下,新加坡必须努力向周边国家表明自己的立场。 毕竟,新加坡的经济命脉马六甲海峡,以及占出口半壁江山的东盟市场,都掌握在邻国手中,获得邻国的信任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再把目光投向新加坡关闭南洋大学这一历史事件。南洋大学曾是东南亚华人教育的重要象征,1955 年在新加坡创立,当时新加坡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 这所大学由华人社会集资兴办,采用华语教学,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然而,1980 年,南洋大学却被关闭。关闭南洋语言因素首当其冲,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为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确立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和教学语言的政策。 而南洋大学坚持华语教学,与这一政策相悖,并且该校教师英文水平有限,难以实现教学语言的转变,成为新加坡普及英语教育的阻碍。 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视,当时国际环境复杂,冷战背景下,南洋大学内部一些师生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学校创办人陈六使的亲共立场也引发争议,再加上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频繁,南洋大学有可能成为其 “土壤”,威胁新加坡政府统治。 此外,南洋大学文凭的认可度也是问题,其文凭长期未得到英国殖民政府及新加坡独立后政府的认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学校为招生不得不降低标准,进而学术声誉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如今,新加坡已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用汉语进行日常教学,这与当年关闭南洋大学的决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际政治博弈中,新加坡为了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尤其是讨好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一些方面做出了与中国 “切割” 的姿态。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种亲英美倾向,使得新加坡试图通过强调自身与中国的差异,来获取西方国家的信任,巩固自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展现出的大国风范和强大实力,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这种刻意强调自身与中国不同的做法,是否能一直维持下去,令人深思。毕竟,中国广阔的市场、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在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合作机遇。 新加坡未来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百姓事记簿

百姓事记簿

记录百姓事,书写民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