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6年,赵匡胤去行猎,特命花蕊夫人随侍。途中,弟弟赵光义突然扭头大喊:“猎物已到!”箭嗖的一声射出,花蕊夫人落马而死。赵光义快速下马,趴跪着说:“宜为社稷自重!”赵匡胤怒而不发,深深看了一眼花蕊夫人愤然离去 那天的围场选在东京城外的万安山,秋风吹得枯草沙沙响,猎犬蹲在赵匡胤马前,耳朵竖得笔直。花蕊夫人坐在一辆装饰素雅的马车里,刚掀开帘子想看看远处的猎物,箭就带着风声扎了过来。她甚至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惊呼,身体就从车辕上滑了下去,鹅黄色的裙摆沾了满地尘土。 周围的侍卫和随从都僵住了,手里的弓箭、马鞭掉在地上都没察觉。谁都知道花蕊夫人是皇上心尖上的人——当年后蜀灭亡,孟昶带着她归降大宋,赵匡胤见她不仅貌美,还能写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样的诗句,当场就把人留在了宫中。平日里宫里的赏赐,十成有三成要送到她的寝殿,连皇后都要让她三分。 赵光义跪在地上,盔甲上的铜扣蹭着石头地,发出刺耳的声响。他头埋得很低,声音却没半分怯意:“皇兄,如今大宋刚平定蜀地,人心未稳。花蕊夫人是孟昶旧妃,朝中已有流言说陛下沉迷旧主姬妾,恐伤将士之心啊!”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赵匡胤握着马鞭的手青筋都爆起来了,可他盯着弟弟脖颈后露出的一道伤疤——那是当年陈桥兵变时,为了护他挡刀留下的,到嘴边的怒话又咽了回去。 其实赵匡胤不是没听过那些流言。上个月枢密使赵普就递过奏折,说蜀地的旧臣因为花蕊夫人得宠,私下里聚集议事,担心皇上会偏护后蜀旧势力。当时他只把奏折扔在一边,觉得赵普是多心,可现在看着地上渐渐没了气息的花蕊夫人,再想想弟弟那句“宜为社稷自重”,心里像被钝刀子割一样疼。他知道赵光义没说错,自己是大宋的皇帝,不是只懂儿女情长的普通人。 回宫的路上,马车里静得可怕。赵匡胤掀着帘子,看着窗外掠过的农田,想起当年打天下时的日子——那时和赵光义一起睡草堆、啃干饼,心里想的全是让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现在天下刚定,要是因为一个女子让朝堂动荡,让刚安稳下来的百姓再遭罪,那自己这个皇帝做得还有什么意义? 没过几天,赵匡胤下了道圣旨,以“病逝”为由厚葬花蕊夫人,还特意让人把她生前写的《宫词》收集起来,刻成石碑立在墓前。有人说皇上是在弥补,也有人说皇上是在告诫自己。从那以后,赵匡胤很少再提儿女情长,每天早朝都要和大臣们讨论农事、军务,还派人去蜀地减免赋税,安抚百姓。 赵光义也没因为这事和皇兄生分,反而更用心辅佐朝政。后来打南唐的时候,他主动请缨带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把李煜的部队打得节节败退。班师回朝那天,赵匡胤亲自在城门口迎接,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次多亏了你。”兄弟俩相视一笑,之前围场上的不快,好像都融进了那句简单的话里。 有人说赵光义杀花蕊夫人太狠,可要是再想想当时的处境——大宋就像刚栽下的树苗,稍微刮点风就可能倒。花蕊夫人的存在,就像树上的一根斜枝,不剪掉可能会让整棵树长歪。赵匡胤和赵光义或许有过犹豫、有过不舍,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护住这棵“树苗”,护住天下百姓的安稳。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是所有选择都温情脉脉,可有些“狠”,背后藏的是对家国的责任。就像赵匡胤那天愤然离去的背影,看似是愤怒,其实是把个人的喜欢,悄悄让给了更重要的东西。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铁围山丛谈》等史料改编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