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9月19日,河南开封,一男子月薪5000,偶然间查询个人所得税时发现,自

韫晓生 2025-09-19 16:46:24

[太阳]9月19日,河南开封,一男子月薪5000,偶然间查询个人所得税时发现,自己工资卡每月居然收到2份工资,除了自己应得的工资以外,还有一家建筑公司每月给自己4000多元,可自己从未见过这笔钱。男子以为自己的个人信息遭人滥用,可建筑公司的回应令人感到奇怪。   (信息来源:今视频长天新闻——河南一男子未入职被连发一年工资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利用 税务部门已介入调查)   九月中旬的郑州,暑气刚散,餐饮从业者李先生趁着客流间隙坐下,指尖点开个人所得税 APP,这是他第一次认真查询大半年的纳税明细,想算算自己辛苦攒下的收入究竟缴了多少税。   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的节奏突然停滞,原本舒展的眉头瞬间拧成疙瘩。APP 的收入纳税明细单里,除了供职餐馆每月5000多的固定工资流水,一行陌生的记录赫然在目:“某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每月都有一笔四千余元的 “工资” 申报记录。   这家公司的名字他从未听过,却从去年九月起持续给他“发薪”,金额精确到分,4280.50 元、4350.20 元…… 一年下来,这笔凭空出现的 “收入” 已累计 4.8 万余元。   李先生慌忙点开手机银行,从去年九月到今年八月的交易记录翻了三遍,每一笔进账都清晰对应着餐馆的工资发放日,那 4.8 万余元的 “收入” 始终不见踪影。   他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颤,心头涌上一阵茫然:自己从未接触过建筑行业,连这家公司的位置都一无所知,怎么就成了他们的员工?   更让他焦灼的是按照个人所得税计算规则,这 4.8 万元 “年收入” 会直接拉高他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他在餐馆起早贪黑,来年个税汇算时,却要为这笔从未见过的钱额外缴税。这份莫名的负担让他既委屈又愤怒。   强压着怒火,李先生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到了这家建筑公司的联系方式。第一次拨通电话时,负责人的回应支支吾吾,一会归咎于 “系统出错”,一会辩解是 “财务录入手滑”,始终回避核心问题。   在他反复追问下,对方才终于吐露实情:去年,李先生的姐姐曾在这家公司短暂务工,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办理银行卡,临时借用过他的银行卡收取工资。   可公司财务人员录入信息时,竟直接将李先生的身份信息纳入薪酬申报系统,即便其姐姐早已离职,申报流程仍持续了十二个月,硬生生为他造出了一份 “全职收入”。   真相揭晓的瞬间,愤怒与后怕同时攫住了李先生。姐姐仅借用过一次银行卡,企业却持续一年虚假申报,这般随意的行为,让他难以接受。   更让他揪心的是,过去一年里,他对自己 “入职” 陌生公司的事毫无察觉。万一企业用他的信息办理贷款、进行担保,或是卷入其他违法活动,后果不堪设想。   若非这次偶然查询,这份虚假的任职记录或许会一直潜伏在系统里,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李先生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平时没人会天天盯着个税 APP,谁能知道自己在陌生公司 “上班” 了一年。   税务部门工作人员透露,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眼下,消除虚假申报记录、避免额外税负成为李先生最紧迫的事。税务部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先与涉事企业协商更正申报信息,若对方拒不配合,可提交异议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但李先生一想到要与这家不负责任的企业反复交涉,还要整理银行流水、劳动关系证明等各类材料,他就倍感疲惫。   这场 “上班” 风波,提醒我们个人身份信息需妥善保管,即便是亲属借用,也必须明确用途并及时跟进后续处理,避免留下隐患。   截至发稿,李先生仍在与涉事建筑公司协商更正申报事宜。他盼着企业能尽快消除错误记录,更希望这样的 “乌龙” 不再上演。   身份信息是每个人的重要凭证,容不得半点马虎,唯有企业守住法律与道德底线,才能避免更多人遭遇这般莫名的困扰。

0 阅读:78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