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变成了无人机?长春空军开放日紧张准备着,结果在一个角落里,有人发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歼6战斗机,但是却是无人机版!数千架无人歼6随时准备过海峡…… 9月的长春一场航空展正吸引着无数目光,在各类先进装备中,一架看似有些“过时”的飞机却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歼-6无人机的首次公开亮相,让许多军迷感慨万千,这款承载着中国航空工业记忆的“老兵”,以全新的无人化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上世纪50年代歼-6作为我国第一款能超音速飞行的国产战斗机,从1958年开始量产到1981年停产,累计生产超过4500架,巅峰时期服役数量就突破3000架。 在那个年代,它是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守护着国家的领空安全,直到2010年6月,最后一批歼-6举行了退役仪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就在歼-6逐步退役的那些年,互联网上开始出现关于它的新传闻,其实早在1995年,歼-6无人机就已经完成了首飞,只不过当时主要用作训练靶机和模拟敌机,并没有公开太多信息。 这些退役的歼-6也没有被直接拆解,而是被送到专业航空封存基地,用恒温控湿、密封防护等方式保存起来,保持着随时可以重启的状态。 那为什么要花功夫把这些老飞机改造成无人机呢? 那毕竟是之前花钱造的,这么多退役战机如果直接报废实在可惜,利用起来既能节省资源,又能发挥余热。 更何况现代战争中无人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全新研制无人机成本不低。 相比之下改装一架歼-6无人机只要200万元左右,还不到“翼龙-2”察打一体无人机造价的一半,就算把3000架封存的歼-6都改装成无人机,总投入还不到台军年度防空预算的三分之一,确实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好办法。 而且改装过程可不只是简单加装设备,为了让老飞机适应新任务,工程师们做了不少改动。 考虑到可能遇到的电子干扰,研发团队还专门装了“跳频抗干扰通信单元”,能在0.1秒内切换频率,就算主信号断了,也能用北斗短报文重新连接,继续完成任务。 经过这番改造,歼-6无人机的本事可不小,它既能当靶机,模拟敌方机型的飞行轨迹和雷达特征,帮飞行员和防空部队训练。 而且它还可以做执行实战任务的攻击机,拆掉驾驶相关设备后,机身内部空间重新规划,最大能装2.5吨高能炸药。 有了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它的定位精度能稳定在10米以内,足以准确命中地面目标。 在实际作战中,这些无人机能发挥独特作用,它们可以组成大规模编队,作为第一梯队执行“消耗性突袭”任务。 大批无人机飞过去,能吸引敌方防空火力,快速耗尽他们的导弹储备。 从当年的主力战机到退役封存,再到如今以无人机身份重生,歼-6的故事跨越了大半个世纪。 不管是最新的歼-20战机还是相对较老的歼-6,它们都是我国战斗机的代表,即使歼-6的性能不如新款战机,但改造后的它依旧能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环球时报2025-09-18——歼-6“无人机”终于实锤,可用作攻击机和训练靶机
空军真的很宠军迷,不仅设立霹雳-15E单独展位,还能抱着导弹合影!不得不说今年的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