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被一初中学历小伙攻克,国家重奖800万! 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漫长征程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英雄,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学历,也没有显赫的背景,却凭借一双巧手、一颗恒心,默默改写着中国高端制造的命运。 他出身农村,只有初中学历,却一举突破了西方长期封锁的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为国家节省数以亿计的成本,也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800万元奖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中,一个少年初中毕业,像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并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而是进入了一所技校,学习机械加工,对于那时的农村孩子来说,学一门手艺,是谋生的出路,更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技校三年,他每天与车床、铣床为伴,手中的工具渐渐成了他最熟悉的伙伴,毕业后,他进入一家航空发动机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车工。 车间里机器轰鸣,油污遍布,他却从未退缩,每天下班后,当工友们陆续离开,他仍留在车间,对照图纸反复琢磨,拿着借来的机械书籍一字一句地啃。 那些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理论,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但他没有放弃,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去请教老师傅,一位退休返聘的老技师看他勤奋,便收他为徒,不仅教他技术,更传他做人的道理:“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手艺好了,心里才有底。” 几年时间,他从一个生手逐渐成长为班组的骨干,他操作的机床,加工出的零件精度总是高出旁人一截,车间里的老师傅们常说:“这小伙子,手上有准头,脑里有东西。” 渐渐地,他开始带徒弟,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说:“技术这东西,不能藏私,大家都会了,活儿才能干得更好。”但是,平静的日子很快被一项艰巨的任务打破。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制造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其中,高精度金刚石滚轮的加工更是核心中的核心,这种滚轮用于加工发动机叶片,精度要求极高,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 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由于西方严格的技术封锁,国内不仅缺乏相关设备,连可参考的加工经验也几乎为零。 公司接到的这项任务,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现有的设备老化严重,故障频发,加工出的产品合格率极低,车间里几位老师傅试了几次,均以失败告终。 有人摇头说:“这活儿,没指望了,除非进口设备。”但进口一台专用机床,成本高达数千万元,且西方对中国禁运。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他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有人说他傻:“这么难的活儿,干不成不是自找难看?”但他只是淡淡地说:“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转折发生在一个深夜,那天,他照常留在车间调试设备,突然发现机床在高速运转时出现细微震动,他趴在地上,用手触摸地基,感觉微小的颤动传入指尖,“难道是地基不稳?”他立刻组织人手加固地基,重新调平设备,果然,震动问题有所改善。 但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金刚石在磨削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冷却不到位就会导致材料变形。 现有的冷却系统效率低下,他尝试改进喷头角度、更换冷却液,效果仍不理想。那段时间,他常常对着冷却系统发呆,甚至吃饭时都在纸上写写画画,最终,他从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中找到灵感,设计出一套多孔分流式冷却方案,成功控制了磨削温度。 成功攻克金刚石滚轮加工技术,仅仅是一个开始,这项技术被迅速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批量生产,使得叶片加工效率提升30%以上,成本降低一半,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以他为核心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专门负责高难度零件的工艺攻关和青年技工的培养,多年来,他带出了五十多名徒弟,其中多人已成为国家级技术能手,工作室先后完成了十余项重大技术革新,累计为国家节省成本数亿元。 2018年,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获得800万元奖金,站在领奖台上,他依然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神情庄重,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它属于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技术工人。” 此后,他当选为党代表,参与国家技术政策讨论,多次提出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等建议。他说:“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一线工人,也能为大国制造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 工人日报「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洪家光:毫厘之间 精心雕琢
中国这步棋走的妙啊!未来即将出现一个新格局:巴基斯坦用中式武器保护中东国家
【10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