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位男子,来到地铁口丢下三位幼童,一名男童、两名女童。放下简单的食物跟水,就开着摩的去载客挣钱。期间,有几次会回来看一下孩子,确认孩子没有乱跑,又出去继续跑单。男子说,儿子3岁,两个女儿1岁半,孩子的妈妈失联,爷爷奶奶早已离世,没人照顾三个小孩,只能先这样处理。 纵览新闻9月17日报道了这则新闻,三个小家伙躺在地铁口,吸引了很多路过的乘客,有人及时跟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工作人员称,已经介入,会对接处理。 成年人的世界日子难熬,但是才刚刚一两岁的小娃娃就不无辜了?本该在最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落得躺在地铁口,试问谁看了不心酸呢? 这就是深圳地铁口的一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事情的详情。 —— 我刷到视频的时候,正挤在四号线上,车厢晃得人喘不过气。屏幕里,三个娃排排躺,像被随手搁下的行李,最小的那个还嘬着空奶瓶,眼神飘到天花板,像在问:“我妈呢?”旁边路人蹲着哄,声音抖得比地铁还晃:“宝贝别怕,叔叔给你买糖。”那一刻,我鼻子比车厢空调还酸。 评论区吵翻了天—— “这爹心真大,万一被人抱走一个,哭都来不及!” “跑摩的一天能挣几个钱?娃喝西北风啊?” “孩子妈去哪了?跑路也得给个交代!” 键盘噼啪响,我却想起三年前在白石洲跑腿的日子。那会儿我住隔板房,隔壁河南大哥送外卖,老婆在制衣厂踩缝纫机,娃没人带,就用背带绑胸前。夏天四十度,孩子小脸贴着他汗透的T恤,像烙饼。大哥说:“没办法,带回老家更惨,留守娃掉水塘里都没人捞。”后来娃中暑进医院,他抱着输液椅哭,鼻涕糊了一脸:“我他妈不是不爱他,是爱他才带他一起受罪。” 视频里的爹,被记者围成圈。他搓着手,指甲缝里黑黑的,是机油还是泥,谁也说不清。记者问:“为啥不送福利院?”他憋半天,挤出一句:“听说要手续,我怕……怕一送就领不回来。”声音低到尘埃,却像锤子砸我心口。我懂那种怕——在城里漂的人,最怕“系统”俩字,一听就腿软,仿佛填错一张表,娃就真成了别人的。 有个大姐路过,塞给娃一袋小笼包,转身抹泪。她后来发微博:“我不是可怜孩子,我是可怜自己。十年前我也把女儿放在菜市场门口,去面试保姆,回来包子摊没了,孩子还在,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五块钱,说‘妈妈我买了包子等你’。”那条微博底下,两千多条“同款”:有人把娃锁在出租屋,用绳子绑床脚;有人带娃送外卖,箱子里垫羽绒服;还有人把娃藏网吧储物柜,一小时给喂一次水。城市灯火通明,照出的全是缝隙里的人。 街道办来了,妇联来了,社工蹲地上给娃测体温,小姑娘烧到38度,脸蛋红得像熟番茄。爹远远站着,不敢靠近,像做错事的小孩。工作人员一句“先带孩子去医院”,他“扑通”跪下,额头磕得咚咚响:“别带走他们,我明天就去办身份证,真的,我跑不了……”那声音,我在地铁口隔着屏幕都听见心碎声。 有人说他蠢,不会找媒体、不会开众筹、不会拍短视频带货。我苦笑:我们天天刷手机,好像全世界都是流量救世主,可别忘了,很多人连“热搜”俩字都不会写。他们只会用最笨的法子——把娃放在看得见的地方,赌城市不会吞掉他们。 我想到深大西门那个卖烤红薯的大爷,儿子脑瘫,每天推出来一起摆摊。城管来了,他咧嘴笑:“我娃不闹,就坐这儿,您当没看见行不?”后来片区换了新队长,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帮他把炉子推到监控死角。大爷说:“深圳好啊,只要你不懒,就能挣口饭。”可视频里的爹,懒吗?他一天跑十四小时摩的,油钱饭钱一除,剩一百出头,买奶粉只够一桶。 夜里十一点,更新来了:孩子暂时安置在救助站,爹签了临时监护委托书,边抹泪边念叨:“我明天就去送外卖,一单五块,跑两百单就能租个有空调的房子。”评论区风向变了—— “兄弟,撑住,我有一辆旧电动车,明天送你。” “我娃旧衣服收拾了三袋,怎么给你?” “跑单群我拉了,南山到福田,高峰补贴高。” 我看着手机,突然想哭。原来我们不是冷漠,只是需要一个口子,让同情流出来。就像早高峰的地铁,挤到脸贴玻璃,车门一开,还是有人喊:“往里再挪挪,还能上一个!” 可我也知道,热搜会掉,流量会走,明天又有新瓜。三个娃会不会被送回那个连风扇都没有的单间?爹会不会因为“非法营运”被扣车?没人敢打包票。城市像巨兽,偶尔打个盹,露出一点温柔,醒来依旧钢筋铁骨。 唯一能做的,是把目光多停留三秒,把转发多写一句“持续关注”,把旧奶粉、旧童车、旧电动车,真的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别等下一个地铁口,再躺三个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深圳,一位男子,来到地铁口丢下三位幼童,一名男童、两名女童。放下简单的食物跟水,
可爱卡梅伦
2025-09-20 11:46:2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