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了几十部外国影片,当时俗称“内参片”,当时谁能看“内参片”呢?只有中央少数首长和外事部门的人员可以,以供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动态。[无辜笑] 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度单调的年代,当普通人只能看八个样板戏时,上海万航渡路的一栋小楼里,却在秘密进行着一项神秘工作。 上海电影译制厂正悄悄译制着来自欧美、日本等国的“内参片”,这些影片只有极少数中央领导和外事人员才能观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内参片成为高层了解国际动态的重要窗口,而参与译制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签署严格的保密协议。 影片名称和内容绝对不能外传,剧本不允许带出工作场所,完成后必须立即上交销毁。 就连译制厂内部的其他领导,甚至更高级别的官员,都无权观看这些影片,保密级别之高,可见一斑。 录音棚设在二楼阳台,夏天酷热难耐,为了避免噪音干扰录音效果,即使汗流浃背也不能开电扇。 并且夜间录制时,影片中的激烈对白经常惊扰到周围居民,厂长陈叙一只能一次次登门道歉解释。 每部影片完成后,都要经过专人审查,然后用最好的胶片印制拷贝,直接送到中央,重要影片甚至由文化部专人来上海取片。 然而工作人员刚刚全力完成译制工作,转头就要召开批判会,声讨影片中的“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 这种看似荒诞的做法,实际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复杂心态,一边需要了解外界,一边又要保持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改革开放后这些曾经神秘的影片终于走向大众,《巴黎圣母院》《简爱》《魂断蓝桥》等经典纷纷公映。 一夜之间这些影片成为几代人的共同回忆,那些熟悉的配音声音,至今还能唤起无数人的青春记忆。 陈叙一提出的“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理念,成为整个行业的金科玉律,这八个字,道出了译制艺术的精髓。 上译厂的配音演员们也因此声名鹊起,邱岳峰、毕克、童自荣、丁建华等名字,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传奇。 并且许多观众甚至更喜欢译制版本,认为配音演员的演绎比原版更有韵味,这在世界译制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 从最初只能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特殊任务,到后来影响几代人的文化盛宴,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巨大变迁。 六十年来,上海电影译制厂累计译制了四十多个国家一千五百多部影片,这些作品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文化桥梁。 那些曾经在严格保密下诞生的译制作品,最终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培养了几代人的国际视野。 网友们议论纷纷: “原来小时候看的《简爱》和《魂断蓝桥》还有这么一段秘密往事,上译厂的配音真是绝了,现在再也听不到那么有味道的配音了。” “真是不可思议,一边要精心配音,一边还要开批判会,那个年代的艺术工作者太不容易了,内心得有多分裂啊。” “长知识了,以前只知道内参片这个名字,不知道背后有这么严格的保密制度,连自己厂领导都不能看,这保密级别真是太高了。” “周总理的例子举得好,说明高层看这些片子不是为了娱乐,而是真的有战略目的,为了知己知彼。” “陈叙一老先生真是了不起!用那么简陋的设备开创了一个时代,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匠人,致敬!” 你是否看过这些经典的译制片?那些熟悉的配音声音,是否也曾伴随过你的成长岁月?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档案馆
“文革”期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了几十部外国影片,当时俗称“内参片”,当时谁能看
轩叔观察
2025-09-20 14:23: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