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那些大人物,昨晚估计都没睡好。不是因为咖啡喝多了,是吓的。他们嘴里那个“极右翼”政党,那个天天被骂上新闻的德国选择党(AfD),在德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动机”州,拿下了史无前例的选票。 2024年9月,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威州)的地方选举,成了观察德国政治走向与社会矛盾的“放大镜”。 这场选举距离2015年默克尔政府推行大规模难民开放政策恰好10年,而选举前后的两个关键事件。 7名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候选人接连去世、AfD得票率较5年前近乎翻倍。 回溯2015年,默克尔政府以“我们能做到”为口号接纳超100万难民,开启了德国战后规模最大的难民接纳进程。 10年间,难民融入虽有进展,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居住满10年的难民中超60%能流利使用德语、在劳动市场站稳脚跟。 但新的矛盾持续累积:教育程度较低、职业资质不被德国认可的新难民群体,在住房、就业与教育系统中屡屡碰壁。 北威州作为德国移民人口最多的州之一,“公共资源被挤占”的抱怨逐渐从民间讨论演变为政治议题。 而同期德国经济疲软、通胀高企、能源危机发酵,北威州作为传统工业重镇,GDP增速连续放缓、失业率上升。 普通民众生活压力与对主流政党的失望情绪交织,为极右翼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7名AfD候选人在短时间内接连离世,包括长期参与地方议会事务的资深成员与推动治安、移民议题的活跃分子。 德国警方多次公开表示,经调查所有案件均无犯罪迹象,死因与健康问题相关,排除谋杀或外部干预可能,但这一结论未能完全平息争议。 社交媒体上阴谋论扩散,AfD高层也借机发声,其副主席称“短时间内连续失去多人在统计学上近乎不可能”。 主席爱丽丝·魏德尔则通过社交平台强调“需警惕异常情况”,变相强化了“受害者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绿党、社民党虽也有候选人离世,但因规模较小未引发广泛关注。 这种舆论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AfD对议题的动员能力,以及德国社会对极右翼势力崛起的敏感心态。 社民党得票率从24.3%降至22.1%,继续维持第二;绿党遭遇惨败,得票率从20%跌至13.5%,失去第三大党席位。 这场胜利对AfD而言,标志着其从“边缘小党”向“地方关键政治力量”的转变,也让德国主流政党直面“执政合法性被质疑”的危机。 一方面,AfD的崛起本质是对主流政党政策失效的抗议,经济治理乏力、难民政策迟疑,让部分选民选择用选票表达不满。 但不可忽视的是,若主流政党不能尽快在经济复苏、难民融入上拿出切实方案。 这场北威州选举,既是德国难民开放政策10年成效与代价的集中检验,也是极右翼势力扩张的重要节点。 对德国而言,未来的挑战不仅是遏制极右翼的崛起,更在于如何修复社会裂痕、重建民众对主流政治的信任。 这不仅关乎一个州的政治走向,更决定着德国在欧洲政治生态中的角色,以及战后形成的民主共识能否持续稳固。 信息来源:成都商报2025-09-18发布:德国难民开放政策10年后,地方选举引发关注:候选人接连去世,极右翼得票率翻三倍
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一开口,可真没把大家当外人!最近她在瑞士接受采访,开门见山就
【1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