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时长白山电闪雷鸣,让众人感觉十分惊异,最终这棵山参被当做国宝收藏。 7月份的时候,在长白山原始林里,一场伴随电闪雷鸣的挖参奇遇,让一株重达 9.2 两的野生老山参横空出世。 这株 “参王”,彻底打破了 “七两为参,八两为宝” 的老话。 而这一切的开端,都绕不开一个叫王忠全挖参人。 王忠全的命,打小就和长白山的林子绑在一起。 他是山东闯关东后代,在吉林省抚松县北岗镇出生,家里排行老四,打记事起就跟着长辈来山里。 东北人把挖野山参叫 “放山”,这行当是拿命换钱的营生。 放山这行当,讲究“去单回双”,进山人数得是单数,回来得是双数,图个吉利。 挖参前要绑红绳给山神“打招呼”,挖完用苔藓包根须,怕碰断须子。 最金贵的是“留小挖大”,见了小参苗得留着,给后人留口饭吃。 1981 年,政策一松,长白山又允许合法放山了。 王忠全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打算再进山碰碰运气。 这次他带的三个人,二哥王忠华,还有邻居巩力新和董德双,都是知根知底的自己人。 “忠全哥,该进山了。” 二哥王忠华扛着铁铲站在院门口。 两个邻居也准备好东西,就差他决定出发了。 王忠全点点头,往竹篓里塞了把盐巴、半瓶白酒,又摸了摸怀里的红绳。 “今儿个,咱得按规矩来,别贪多”, 七月的长白山,林子里闷热得像个蒸笼。 王忠全带着队伍,背着几十斤重的工具往大黑山深处走。 进山第十天,四人决定在北岗镇附近的原始林里停住,歇歇脚。 董德双突然蹲下,扒开腐叶:“忠全哥,你瞧这参叶,五片轮生,叶边锯齿细得跟刀刻似的。” 王忠全凑过去,仔细嗅了嗅:“是老山参的味儿。” 他解下红绳,绕着参苗缠了三圈:“山神爷,咱不贪,就挖这一棵。” 话音刚落,天就变了。 刚还大晴天,下一秒乌云压下来,打起了雷声。 四人把铁铲往背上一扛,踩着山石往参苗方向挪。 “要下暴雨了,要不撤?” 巩力新抹了把脸上的雨水。 “撤不得。” 王忠全抹了把脸上的雨,“红绳都绑了,山神爷怪罪下来,咱担待不起。” 趁着打雷的光亮,王忠全蹲下身,用小铲松土。 “慢着点,别碰着根。” 雨越下越大,他用手时不时的扒开周围的泥土。 参的根须像细银丝一样,在土里盘根错节,只要断一根,整棵参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就在这时,一道闪电 “啪” 地击中了不远处的一棵枯树。 就这么一铲一扒,足足挖了两个多小时。 王忠全始终没停手,突然一抹金黄露了出来 。 “出来了!”董德双喊了一嗓子。 四人凑过去,只见主根足有十几厘米长,根须密得像团金线,表皮油亮得能照见人影。 王忠全用尺子一量,老秤一称,285克,九两二! “我的天!”巩力新搓着手,“这得有上百年了吧?” 王忠全摸着参须,想起爷爷说过的话:“野山参活过百年,根须能盘成‘龙爪’,主根能长到‘尺把高’。” 他掰下一小段参须,放在嘴里嚼了嚼。 苦中带甜,是老山参! 四人轮流挖,等参完全出土,雨突然停了。 王忠全用苔藓裹住参,绑在竹篓最里层:“这参,是山神爷赏的。” 回村的路上,四人轮流扛着竹篓。 路过村口小卖部,老板扒着窗户喊:“忠全,听说挖着大参了?我出十万!” 王忠全摇头:“不卖。” “二十万!” “不卖。” “五十万!” 要知道,1981 年普通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50万能买好几套顶好的小洋房了。 王忠全吼道:“这参,是国家的。” 他带着参去了抚松县药材公司。 专家鉴定,这山参的主根从明朝长起,存活160年,药用价值顶尖,市场估价超200万。 东北有句老话 “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这 9.2 两的参,简直就是 “参王”! 县里当即决定:“这参是长白山的魂,得送北京。” 没几天,博物馆的人用红漆木盒装走参,又专门派车来接王忠全。 他站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参。 “这是长白山的宝贝,也是你们的功劳。”馆长握着他的手。 王忠全笑:“我就是一个放山的,要谢就谢山神爷。” 挖参的事儿传开后,长白山的放山人都知道了,1981年那趟,王忠全挖出棵“九两二”的老山参,没卖,献给了国家。 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咂咂嘴:“后悔啥?山给了咱饭吃,咱得还山个礼。” 如今,王忠全还在放山。 而野生老山参越来越少,“放山” 这个行当也渐渐成了传说。 但 1981 年那棵 “参王”,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敬畏自然,不贪多求全,给后人留生路。 就像王忠全常说的那句话:“山给你一口饭吃,你得给山留口气喘。” 这或许就是那棵 “参王” 留给世人最好的礼物 ! 主要信源:(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追踪天价老山参)
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
万寿菊芳草桥
2025-09-20 18:13: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