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印度媒体对“九三阅兵”的报道都是酸话。错了!印度前海军中将辛哈亲口承认:中国的强大军力,是在“制约战争”,是在宣告“绝不接受任何欺凌”! 辛哈的这番表态,分量极重。他不是外交官,不是政客,而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印度海军前副总司令。当这样一位关键的战略竞争对手,在看完中国的肌肉展示后,得出的结论不是“中国威胁”,而是“中国不会接受欺凌”,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这证明,阅兵所要传达的“慑止”信号,已经精准地打进了印度军方决策层的心里。 辛哈的表态之所以分量十足,恰恰因为他的身份特殊。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外交官,不用顾忌双边关系的措辞技巧;也不是需要博取眼球的政客,不必迎合民粹情绪的喧嚣。 作为印度军方决策圈的前核心成员,他看阅兵的视角带着职业军人的专业审视。当这样一位来自战略竞争对手阵营的军事专家,看完中国的军力展示后,得出的结论不是西方媒体炒作的“中国威胁”,而是“制约战争”的积极判断,这本身就说明中国阅兵传递的信号已经精准抵达了该去的地方。 九三阅兵当天,天安门广场上空的轰鸣声至今仍在回荡。歼-20隐身战机组成的楔形编队划破长空,这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的第四代战机,配合歼-35A形成的高低搭配,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列装两款隐身战机的国家。 美国媒体不久前发布的军力对比报告显示,在中印军力的39个对比项目中,中国有34项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仅战斗机数量一项,中国就以绝对优势领先,更不用说这些战机在航电系统、武器配置上的代际优势。 辛哈作为海军将领,不可能没注意到中国海军的发展——从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到山东舰航母编队,这些装备在阅兵中展示的远海作战能力,直接回应了所谓“中国海军无法远离后勤基地作战”的谬论。 印度媒体过去总爱拿装甲车和牵引火炮的数量优势说事,称印度有6704辆装甲车、7414门牵引火炮,超过中国的4788辆和6246门。 但辛哈比谁都清楚,在中印边境的高原山地环境中,这些装备的实战价值大打折扣。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 当中国的无人机在阅兵中展示实时侦察能力,当东风系列导弹展现跨洲际精确打击能力时,这些装备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才是真正能改变战场规则的力量。辛哈的评价,正是建立在这种专业认知基础上的判断。 中国军队在阅兵中展示的力量,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坚持“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原则。 这种政策不是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军事战略体现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积极防御方针,清晰界定了中国军力的使用底线。 辛哈肯定注意到了,中国展示的装备虽然先进,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抗战胜利纪念元素的融入,到对“台独”“藏独”势力的警示,这些信号都在说明,中国发展军力是为了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印度国内一些媒体总喜欢片面解读数据,比如拿预备役人数说事,称印度总兵力超过中国。但辛哈作为军事专家,更清楚现代战争中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联合国报告显示,印度成年人文盲率高达20%-30%,而中国仅为4%。这种差距直接影响着先进装备的操作效能——很难想象缺乏基本读写能力的士兵能熟练运用现代化雷达和精确制导武器。 中国军队展示的不仅是装备,更是人与装备结合形成的整体战斗力,这种体系优势在阅兵中通过各军种的协同展示体现得淋漓尽致。 辛哈的表态也反映出印度军方认知的理性一面。与某些媒体炒作“中国威胁论”不同,真正了解军事平衡的专业人士明白,一支强大的军队未必会引发战争。
以色列轰炸卡塔尔带来一个让人不解的问题:印度离巴基斯坦很近,印度战机刚一起飞就被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