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励志了!”安徽,82岁老奶奶闲得很,为了找点事做,竟然花几万买了台无人机,帮孙子的六七百亩地施肥,打农药,一开始孙子并没报什么希望,以为奶奶就是玩玩而已,结果,奶奶不仅一学就会,甚至比年轻人玩得还溜,老奶奶说:“现在犁田不用牛,机械都是满田飞,一点小事轻巧。” 清晨六点的安徽桐城,田埂边的风向仪指针指向东南,82岁的戴淑英蹲下身,用布擦了擦无人机的螺旋桨。 她左手握着遥控器,右手食指在红色按键上顿了顿——这个贴了红色胶带的“上升键”,去年曾让她摔过一次机子。 “风级二级,能飞。” 戴奶奶抬头看了看天,点开手机里的土壤墒情APP,屏幕上跳出麦田的湿度数据。 这是她今年新学的本事,就像去年学会用彩色胶带给遥控器按键做标记一样,她总说“科技得一点一点摸透”。 时间回到去年夏天,镇农机店的老板还记得,戴奶奶攥着三万多块零钱进门时的样子。 “大妈,这机子得考证书,年轻人都得学俩月。” 老板的话没拦住她,她只问“能不能给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转身就把钱递了过去——那是她攒了五年的养老钱,就为了帮孙子省点事。 那会儿孙子刚从医院出院,热射病让他瘦了一圈,胳膊上还留着药桶勒出的红印。 戴奶奶总在田埂上转悠,看着五个雇工背着几十斤的药桶来回走,有人过敏起了红疹,她就递过去自己熬的绿豆汤,心里却琢磨着“得找个轻巧的法子”。 转机是在镇上的集市。 农技站的人拿着无人机模型演示,说“一天能打三百亩地”,戴奶奶站在人群里,连要买的青菜都忘了拎。 回家的路上,她满脑子都是“不用背药桶”,进门就跟孙子说“我要学无人机”,却被劝“您在家歇着就行”。 倔脾气上来的戴奶奶,把儿子淘汰的平板电脑翻了出来。 孙子没办法,只好把操作步骤拍成短视频,她就坐在院子里反复看。 怕记混按键,用红色胶带贴上升键、绿色贴定高键。 还在院子里用石灰画了麦田比例的格子,每天天不亮就搬小马扎练习,晨练队喊她跳舞都不去。 第一次摔机子是在练起飞时。 她错把上升键按成下降键,无人机“咚”地撞在老槐树上,螺旋桨断了一根。 孙子心疼得要收机子,她却捡起碎片说“摔坏了修,学不会不吃饭”。 还有一回雨后练飞,阵风把机子吹得往鱼塘晃,她急得手心冒汗,突然想起老板说的“先按悬停键”,才算稳住。 去年秋天,戴奶奶终于拿到了操作证。 第一次独立给六百多亩地打药,她两天就完成了,比雇人快了五天,还省了近万元。 秋收时亩产多了一百二十斤,孙子捧着新米送她:“这有您一半功劳。” 现在的戴奶奶,成了村里的“无人机顾问”。 邻村的李大爷来问型号,她就翻出磨卷边的手册讲解; 还组了“银发助农队”,每亩地收十八块帮人打药。 有农户送鸡蛋,她笑着拒绝:“都是种地的,帮衬是应该的。” 夕阳西下时,无人机在麦田上空划出弧线。 戴奶奶坐在小马扎上,看着屏幕里的航线,想起河南周口的王大爷用手机记作物生长,江苏徐州的刘阿姨直播卖草莓——她觉得,自己跟这些老人一样,不过是“愿意多学点儿新本事”。 金色的阳光落在她的白发上,无人机“嗡嗡”的声音里,藏着82岁与科技的温柔对话。 就像她常说的,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愿意学,就能跟上日子的脚步。 对此,有网友表示,看戴奶奶摆弄无人机的事儿,真觉得打破了不少固有印象。 以前总觉得 “高科技是年轻人的活儿”,尤其八旬老人,能把手机用明白就不错了,可她不光敢花三万多养老钱买机子,还能考下证、组助农队,连邻村人都来请教,这股劲儿太少见了。 这事儿也透着乡村的变化 —— 以前种地靠力气扛药桶,现在无人机飞一圈就搞定,戴奶奶能跟上这节奏,其实也是农村科技普及的缩影。 而且她不是学了就自己用,还帮着乡邻打药,只收十八块一亩,这份实在劲儿,比啥都难得。 现在不少老人总说 “老了学不会”,戴奶奶却用行动说明,年龄从不是借口。 她的故事传开,说不定能让更多老人愿意试试新东西,也让年轻人看到,长辈身上藏着的韧性和热情,有时候比年轻人还足呢。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太残忍了!山东,男子离婚后,将4岁儿子丢给父亲抚养,8岁时他将儿子接走,期间他怀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