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女子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张手写存折,显示父亲20多年前在银行存了6万元至今没有取出。随后拿着存折前往银行取钱,怎料,银行却表示根本不存在这笔存款。女子与银行多次理论未果,一纸诉状将银行告上法庭,法院这样判! 信源:中外观察2022年8月29日发布 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下来那天,姜女士攥着那张旧存折,手直发抖。法院最终判银行给6万块本金加利息,这张压在父亲旧日记本里20多年的存折,总算"兑现"了。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姜女士的父亲2018年7月去世,一年后整理遗物时,她翻出一本落灰的旧日记本。 本子里夹着张巴掌大的存折,纸页泛黄,边角卷着毛,却保存得极为平整。 上面用蓝黑钢笔写着:2000年6月26日,活期存款6万元,储户姓名是父亲的名字,最后还盖着银行工作人员"唐某"的红色名章,红得透亮,像刚盖上去不久。 "爸咋没提过这笔钱?"姜女士心里犯嘀咕。父亲生前节俭,退休工资大多存着,可这么大的数目,总该留个话儿。 她翻遍父亲的抽屉、柜子,没找着其他凭证,只这张存折孤零零躺在日记本里。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姜女士揣着存折去了银行。柜台工作人员接过存折,翻了两页就皱起眉:"系统里查不着这笔记录。" 她又跟着去了档案室,工作人员搬出一摞老账本,逐本翻找,最后摇摇头:"手工账也没这笔记。" "可存折上有你们银行的章,还有唐某的名章啊!"姜女士急得直解释,"这是20年前的老存折,系统可能没录入,但经办人唐某是你们的人,名章不会假吧?" 银行工作人员却坚持:"系统没记录,手工账也没登记,这钱我们真没法认。" 几次沟通无果,姜女士咬了咬牙,把银行告上了法庭。她没想到,这场官司会扯出这么多弯弯绕绕。 法庭上,双方争得最凶的就是"这6万块到底存没存"。姜女士拿出存折原件:"这是父亲当年的存款凭证,唐某的名章是真的,就能证明钱存过。" 银行却不买账,当场申请鉴定,既要验名章是不是唐某的,还要验存折上的字迹是不是唐某写的。 鉴定结果很快出来:存折上的唐某名章,和银行提供的样本完全一致。 可笔迹鉴定卡了壳,唐某被通知到场配合采样,可左等右等就是不来,鉴定所没法比对字迹,只能终止程序。 银行急了,说存折上其他手写内容和存款部分"看着不像同一个人写的",怀疑是伪造的,可又拿不出证据。 法院审理时,先理清楚了姜女士的家庭关系:父母2004年离了婚,她有个哥哥; 父亲后来再婚没孩子,爷爷奶奶早不在了。母亲、哥哥和继母都明确表示,放弃对这笔存款的继承权。所以,姜女士是唯一能继承这笔钱的人。 一审法院认为,姜女士拿的存折是实实在在的证据,上面有银行工作人员的名章,至少能证明是银行员工经手办的手续。 银行说没这存款,但拿出来的都是自己内部的记录,不能单独当凭证。更关键的是,唐某作为银行员工,没配合鉴定,责任得银行自己担。所以一审判决银行给姜女士6万块本金和利息。 银行不服,上诉时提了四条理由:存折其他内容可能伪造; 该追加唐某出庭;可能涉及刑事犯罪,该移交公安。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时,把这些理由一条条驳回了。 法院说:"唐某的名章是真的,说明他确实办过这笔存款手续,这是职务行为,后果得银行担。 银行说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可没拿出证据,不能乱扣帽子。唐某是银行员工,不用特意追加出庭。银行没证据证明存折是假的,就得认栽。" 最后二审维持原判。拿到判决书那天,姜女士翻出父亲的旧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笑得温和。她想,这6万块或许只是父亲当年的一点心意,现在终于能替他了却这桩心愿了。 这事儿也给不少人提了个醒:家里的存折、老票据别嫌占地方,尤其是年代久的,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宝贝"。 要是遇上银行不认账,别慌,该走的法律程序得走,有理有据,法律会给咱主持公道。
山东泰安,女子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张手写存折,显示父亲20多年前在银行存了6万
史面的楚歌
2025-09-22 08:27:29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