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发现一个重大秘密,他发表演讲说:中国不会成为下一个苏联!这意味着老美想用对

士气沉沉 2025-09-22 10:47:40

沙利文发现一个重大秘密,他发表演讲说:中国不会成为下一个苏联!这意味着老美想用对抗苏联的套路对付龙哥,完全没可能成功。 日前,哈佛大学的一场演讲引发全球舆论地震,演讲者不是别人,正是曾主导美国外交战略多年的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 沙利文在演讲中直指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他明确表示,美国过去几十年试图改变中国的政策已经彻底失败。无论是公开施压还是暗中渗透,都没能让中国按照美国的剧本走。 这个表态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这等于承认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破产。沙利文说,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基础材料到高端装备都能自给自足,这种经济韧性是苏联根本无法比拟的。苏联当年靠军备竞赛被拖垮,但中国却在压力下越变越强。 更让美国战略界焦虑的是,中国的技术突破速度远超预期。沙利文提到,美国2022年开始的芯片出口管制,本想卡住中国的脖子,结果反而加速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到2024年底,华为的麒麟芯片已经批量应用于手机,虽然不是最先进的3纳米制程,但完全够用,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这就像想堵住水管让对方渴死,结果对方直接挖了条新渠。中国的5G基站已经占全球一半以上,在工厂、港口和医院全面落地,而美国还在城市试点阶段。 沙利文还特别对比了中美的经济转型。中国制造早已不是廉价代名词,而是高附加值的源头。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在东南亚、拉美和欧洲站稳脚跟,不仅卖车,还输出工厂和供应链。 反观美国车企,还在裁员求补贴。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机床到软件,没有哪个环节完全依赖外部。8000马力的电力机车、大型集装箱船、极地破冰船这些重型装备,中国不仅能造,还能稳定出口。 在全球供应链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构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而美国在新兴市场的份额降到25%。很多国家选择和中国合作,因为不用选边站队,也没有政治附加条件。 中东石油贸易开始用人民币结算,动摇了石油美元体系。非洲、拉美、东南亚这些全球南方地区,越来越多和中国签矿产、农业、基建项目。 沙利文在演讲中批评了特朗普时期的零和思维。他说,华盛顿总有人想把中国当成敌人彻底打垮,但这套思路站不住脚。 事实是,两国都会继续存在下去,不会一方消失。中美竞争没有终点解,而是进入一种稳定的管理状态,得学会并肩走下去。苏联当年是封闭体系,但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技术链条遍布世界,不会因为压力就崩盘。 这场演讲之所以引发震动,是因为沙利文代表了美国战略界的务实派。他们终于承认,对付苏联的那套冷战思维在中国身上完全行不通。中国不是苏联,不会因为外部压力就内部瓦解。 相反,中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能够在压力下实现转型升级。沙利文说,美国得接受共存现实,这不是和解,是让步于事实。新国际秩序里,美国不是唯一指挥者,而是众多演奏者之一。 沙利文的演讲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美国对华战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改变中国"转向现在的"管理竞争"。拜登政府已经明确,既不搞特朗普式的全面对抗,也不回到过去的接触政策,而是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具体做法就是在高科技领域打压中国,同时保持广泛经贸关系;重新团结盟友,但避免阵营对抗;加大投资美国自身,降低对华供应链依赖。 这种战略调整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实力和韧性的重新认识。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的演讲中就指出,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重塑国际秩序,而这里所指的国际秩序正是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国霸权为核心的政治经济秩序。 美国战略界终于明白,中国不是苏联,不会按照他们的剧本走。中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节奏,外部压力只会加速这个进程。 沙利文的演讲在全球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对华战略的务实转向,也有人觉得这只是战术调整而非战略改变。 但无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美关系已经进入新阶段,过去那种一方主导、一方跟随的模式一去不复返了。 未来两国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共存之道,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将决定21世纪的世界格局。你觉得沙利文的这番表态,意味着美国对华战略真的要转向了吗?还是只是战术上的权宜之计?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68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