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8点多,女儿突然发来一串信息。 回家这么多天,人慌马乱的,她很少和我聊天。大概知道我回到老家,一则事多,且家人在身边,她也就比较安心,不用记挂我。 我正在收拾行李里面的衣服,熨烫整理一下。连忙放下手里的事情,看完信息: 妈妈; 今天我去地坛喝咖啡; 地坛书市今天是最后一天; 真是人山人海; 太多书摊,很多我也挤不进去; 偶然看到一本书,叫《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封面蛮好看,封底写着"意味深长的是记忆中的故家"; 这我一看,呦,山东人,青岛的; 突然我就想,那就看看他眼中的青岛和山东,毕竟也是我的家乡,我买之前是塑封的,我看不到里面的内容; 只是封底这一小段话,深得我心; 然后,我刚才翻开,看到他自己的题记; 哦,是个大叔; 其中有一篇是《母亲的笑》,里面写母亲给他唱催眠曲: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里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 这催眠曲,我妈也唱过; 我就看着这些字儿,我觉得那个调儿都已经在我脑海中想起来了…… 然后是一段语音,她即兴唱了一遍这首歌。别说,音色清新,比我当初给她唱得好听多了,不由笑了,不知不觉和她聊了许久。 因为书市叫地坛书市,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问了一句:和史铁生有关系吗? 问完觉得唐突。应该书市在地坛公园,所以叫地坛书市吧。 女儿的回答很巧妙:我觉得是一种纪念吧。 不知道女儿看没看过《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在1991年发表,此时,史铁生已经瘫痪近20年。 在这20年里,他患上严重的肾病,最爱他的母亲也因病离世。他自杀过三次,一次又一次被爱拉了回来。他怕父母伤心。他说:原来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会加倍的。 我仿佛看到他每天推着轮椅来到地坛,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地方。 在这里,他观察着园子里的人来人往,思考着人的生死、苦难、命运。在日复一日中,逐渐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理解了苦难的意义,并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写作的价值。 初读《我与地坛》,我热泪满面。 后来再读,有了一种很平静的感觉。那种平静,是走过平湖烟雨,历经世事沧桑之后,站在死中去回望生的淡然。是一个历经磨难的人,在真诚地告诉我们,好好活下去…… 此时此刻羡慕每一个北京人。 决定有机会去北京的时候,挑个书市开张的时间段。每天就呆在书市上,或者,就在地坛公园走一走。 在我的潜意识里,这里隐含着一种无形的精神,一种深沉的人文气质,情绪氤氲又沉淀,很是温暖沉静。 也许,某条幽深小路,是失铁生曾经路过的;某棵参天古树,陪伴过史铁生孤独的身影…… 他不在了,他的故事,他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文字,人们永远记得。 很多平时叫不出名字的树,要等到某个特定时刻才相识,比如栾树。 《我与地坛》有一篇关于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在园子里拣小灯笼,我知道了栾树这个名字。 秋天的一个周末,来小院。厨房门口撒了一层细小稠密的小黄花。抬头一看,是厨房前一棵大树落下的。树上深绿色的叶隙间,密密麻麻缀满了金黄的小花,偶尔风过,似星雨洒落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又来小院。花谢后结了淡红色的荚果,落在地上。我拈一朵在手里,这不就是小灯笼吗? 用软件查了一下,这就是栾树啊。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北方的秋,总是来得格外干净,风一吹,便澄澈如洗。栾树美得像夕阳中的新娘。金灿灿的花朵,浅碧色的果实,更有一簇簇荚果,红如云锦,我更愿意称呼它为花,毫不夸张的说,这花粉粉嫩嫩,谁看谁美丽。 想起那句"绿酒一杯歌一遍",萧瑟秋日里,也生出几分浅淡的诗意。 人间的治愈感,往往藏在这样不经意的场景里,温柔而具体。 就像四季走到了清朗的秋。 虽然树叶黄了,树枝也疏落了。但历过的风雨,见过的风景,爱过的人,做过的事,都成了一本珍藏的相册,一页页都攒成了玲珑的果实。
昨天晚上8点多,女儿突然发来一串信息。 回家这么多天,人慌马乱的,她很少和我聊天
素食吃出好身体
2025-09-22 12:59:22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