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挑明 “真正敌人”:该买印度制造了 最近,印度总理莫迪的一番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公开呼吁国民停止使用外国制造的产品,转而使用本国产品,还直言印度真正的敌人是对他国形成的依赖。 这一表态,乍看是美印关税摩擦下的应激反应,细想却更像一场与印度自身发展惯性的博弈,毕竟这个国家的 “依赖”,早不是简单的商品进口问题,而是半个世纪全球化里形成的路径依赖。 莫迪拿美国加关税说事儿,其实是找了个现成的靶子。 美国以 “印度买俄石油” 为由加 50% 关税,确实让麦当劳、苹果这些美国品牌在印度遭抵制,但这股情绪顶多撑一时。 印度中产早就习惯了喝可口可乐、用亚马逊购物,你让他们突然换成本土替代品,先不说质量差距,单是消费习惯的改变就比登天还难。 更关键的是,印度每年靠 H-1B 签证向美国输出大量技术人才,现在美国突然收 10 万美元申请费,等于断了不少印度家庭的 “钱路”。 这种 “人才依赖” 比商品依赖更致命,可莫迪偏偏没提,只谈买国货,多少有点避重就轻。 还有那个半途而废的 PLI 计划,很多人骂它失败,说制造业 GDP 占比不升反降,但其实问题不在计划本身,而在印度的社会结构。 PLI 想靠补贴吸引企业建厂,可印度土地改革没到位,农民不愿意把地卖给工厂,工人又常因为工会纠纷罢工,不少外资企业建厂一半就停工了。 现在莫迪想从消费端发力,让民众买国货帮本土企业活下去,可连工厂都没建起来,哪来那么多 “印度制造” 的商品?这就像让大家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根本绕不开产业链的短板。 最有意思的是 “自力更生” 这个口号的矛盾性。 莫迪一边说要摆脱外国依赖,一边又不敢得罪跨国公司。 印度的 IT 产业靠给美国企业做外包起家,制药业的原料 70% 来自中国,真要是彻底 “去外国化”,这两大支柱产业先得垮掉。 所以他的呼吁更像一场舆论动员,想靠民族情绪暂时凝聚人心,却没拿出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案。 说到底,印度的 “依赖病” 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治好的。它需要的不是让民众拒绝外国商品,而是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真正把产业链的 “根” 扎在本土。否则,今天大家为了抵制美国货买本土商品,明天风头一过,该买苹果还是买苹果,莫迪的 “敌人” 依然还在。
每人10万美元,特朗普朝印度移民动手了,话音刚落,莫迪对美亮剑特朗普一声令下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