埴轮书话[超话]谢正光〈从明遗民史家对崇祯帝的评价看清初对君权的态度〉崇祯死前

尔岚看过去 2025-09-22 21:24:01

埴轮书话[超话] 谢正光〈从明遗民史家对崇祯帝的评价看清初对君权的态度〉

崇祯死前一句“皆诸臣误朕”的话,很博得取代了明朝的征服者的同情。李自成登极诏里便说:

君(崇祯)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清初诸帝对崇祯更是维护备至。康熙首先指出遗民史家所持“崇祯为独夫以致明亡”一说的不妥当,而确定帝王的乾纲独断是一件好事。他说:

明代诸帝,乾纲独断,而权奸不敢上侵,统论一代规模,汉迄唐宋,皆不及也。

康熙也不同意“明亡于崇祯之信任宦官”的说法:

崇祯之铢锄宦官,极为善政。但谓明之亡于太监,则朕殊不以然。明末朋党纷争,在廷诸臣,置封疆社稷于度外,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乃以国祚之颠覆,尽委罪于太监耶?

康熙承认崇祯“乾纲独断”,但却不以为这是明亡的原因;他也不否认崇祯晚年重用宦官的事实,但却否认宦官足以亡国。就他看来,明亡的原因是朋党而崇祯罪不与焉。这个说法和遗民史家的持论是针锋相对的。

乾隆朝修成的《明史》,完全承袭了康熙的意见。《明史·庄烈帝本纪》凡二卷,但对遗民史家所指出崇祯的种种“失政”却只字不载。《本纪》末附的赞,全文说: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而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制置乖方,诈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迄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这篇赞无疑是清廷对崇祯的“官方评论”。细读之下,可见满清对崇祯是褒多于贬的。就清廷的观点看来,崇祯是一个“慨然有为”之君,在位十七年中,无时不“殚心治理”;明亡的主因,在于将骄卒惰,崇祯之任用宦官,只是明亡的次要原因而已。

然则,崇祯何有于满清而博得这样的维护?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康熙之极力主张明亡于朝臣的党争,和康熙中的南北党争有关。所谓“借古讽今”,康熙实际上是以明末史事来训诫他自己的大臣。

更重要的是,康熙之所以维护崇祯,其目的不在于维护崇祯个人的人格与才能,而在于维护崇祯所代表的君主独裁制度。其道理和遗民史家之所以攻击崇祯是相同的。

……

国史上历朝的末代帝王,总是惯例地被新兴王朝攻击一番。自《书经》和《史记》把夏桀和商纣描写成典型的“亡国之君”,唐代以来的官修史书,便一贯地利用这个“桀纣”的模型,套之于末代帝王的身上,以表明新兴王朝的“天命攸归”。像《隋书》里的隋炀帝和《元史》的元顺帝,都是明显的例子。而崇祯以一末代帝王,却得新兴王朝的维护,而反被自认为忠于明朝的遗民史家所攻击,这无疑是史学史上仅有的例外。

清廷维护崇祯,自与清承明统的特殊历史情况有关。因为满清入关,其理由是“为大明复仇”;多尔衮攻下北京后即为崇祯发丧建陵,典礼优加,这固然是笼络人心的手段,也是满清向天下表明大明是亡于流寇的手上。清代的继承明统,既然与汉唐的取代秦隋不同,满清也就无须以崇祯的“失德”为理由来替新政权辩护,而官修明史中的崇祯,也就不必是前史的“亡国之君”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清代以前的史家,视历来的“末代帝王”为“失德”的统治者的具体代表,而在清初人的眼中,崇祯所代表的却是一种中央集权、君主独裁的政治制度。清廷要维护此一制度,故不惜维护此一前代帝王,而明遗民史家因反对此一制度,乃不得不把他们的先帝“鞭尸”。因此清初对崇祯评价的相歧,其实是对君权问题的一场争论,和双方对崇祯在情感上的怀念和同情是无关紧要的。

0 阅读:0
尔岚看过去

尔岚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