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柳冠中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质疑: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这些技术

豌豆大说法 2025-09-23 11:43:38

清华大学的柳冠中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质疑: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这些技术的出现并不稀奇,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甚至 AI 写文章,也都能理解。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下的智能科技似乎走上了一条 “偏路”,那些能够在救火、排雷、高空作业等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难题,无人问津,却一窝蜂地去替代快递员、收银员这些岗位。 智能科技明明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就说火灾救援,这可是争分夺秒的事。在 “应急使命・2025” 演习中的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专题演习里,就展示了不少新装备和新技术。 火情发生后,119 指挥中心迅速定位报警人,调派救援力量。现场指挥部通过系统,快速获取建筑人口热力图,城市巡防无人机群立刻飞抵现场进行高空侦察,还有城市天眼帮忙查看周边情况,各类作战信息通过智能接处警系统,迅速传至消防指战员的作战终端。 楼内,侦察组的消防员佩戴消防智能头盔,与四足机器人一同在着火层上层搜救,实时将现场情况图传给指挥部。多旋翼消防无人机编队也没闲着,侦察无人机构建三维火场态势图,大型灭火无人机悬停高空控制火势,破玻无人机击碎玻璃开辟排烟通道,载重无人机给受困者送去急需的呼吸器和急救包。 消防机器人更是在高温、浓烟的危险区域大显身手,灭火防爆机器人压制火势,排烟机器人协同作业改善环境,侦察机器人为后续内攻人员探路。 在排爆工作中,智能科技同样能发挥巨大作用。凌天智能装备集团推出的消防救援灭火侦察机器人,就具备强大的排爆功能。它搭载 6 自由度排爆机械臂,能 360° 旋转抓取,最大抓举重量达 50KG,轻松移除障碍物或危险品,还配备爆炸物销毁器,可远程操控现场摧毁爆炸物,大大降低二次爆炸风险。 要是这类机器人能广泛应用,排爆人员的伤亡风险就能大大降低。 再看高空作业,那些危险的高空环境,对人类来说充满挑战。但要是有智能设备能够替代人工,就能避免许多意外发生。 比如,在一些高楼的外墙清洁、建筑施工等高空作业场景中,利用智能机器人就能减少工人面临的危险。 可现实呢?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智能科技资源投入到了和普通劳动者 “抢饭碗” 的领域。就拿快递行业来说,在今年的服贸会上,顺丰展示的 “顺丰超脑”,融合大数据和 AI 算法技术,覆盖订单进入前后的多元场景,通过优化资源调度,提升了数十亿个包裹的时效;韵达打造的 “韵达智能体”,在客服、路由规划、包裹可视化等环节深度应用,还展示了 AI 助手等数字化管理工具;申通利用 AI 视觉识别技术,在全网布置摄像头,融入自研的 AI 视觉大模型,能及时反馈快递错分、破损等问题,还能预防安全事故。 这些技术虽然提高了快递行业的效率,但也意味着大量快递员岗位可能受到冲击。 还有零售行业的收银员岗位,随着无人商店的兴起,消费者自助扫码结账,许多超市减少了收银员的数量。甚至在一些餐厅,机器人端盘子已经屡见不鲜,这对原本从事这些基础服务工作的人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就业压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企业追逐利益,快递、零售这些行业市场规模大,智能科技的应用能快速带来经济效益,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些领域的技术应用相对容易实现,不需要面对复杂、危险且对技术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救援、高危作业环境。 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 “偏科” 的智能科技发展模式,真的合理吗? 智能科技的发展,本应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是为了帮助人类解决那些最棘手、最危险的问题,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失去生计。 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福祉。 在鼓励智能科技发展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引导资源向那些真正能救命、能解决社会重大难题的领域倾斜呢? 毕竟,科技的温度,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保护上,而不是成为一部分人失业的 “罪魁祸首”。 未来,希望看到智能科技在保障生命安全的 “硬骨头” 领域大显身手,实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赢。 信息来源: 齐鲁壹点 2025-03-04 智能是机遇还是威胁?面对神般存在的智能,人类需要建立防火墙

0 阅读:0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