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挖毛岸英坟墓,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儿子的坟,你们不能迁走!” 2023 年秋,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几名中国游客手持白菊,缓缓走向一座普通的烈士墓。墓碑上 “毛岸英同志之墓” 七个字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 游客们弯腰献花,轻声缅怀,而不远处,几位朝鲜老人正用抹布仔细擦拭着墓碑,这样跨越国界的缅怀,已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近七十年,背后藏着一段关于牺牲、抉择与情谊的动人历史。 1954 年的朝鲜平安南道,志愿军老班长向朝善带着 11 名战友,正小心翼翼地挖掘一座烈士墓。铁锹碰到泥土的声音格外轻,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肃穆。 这座墓里安葬的,是毛岸英。几个月前,志愿军总部决定修建烈士陵园,将分散在各处的烈士遗骨集中安葬,向朝善和战友们接到的任务,就是迁移毛岸英的遗骨。 当他们打开旧棺材,看到遗骨上还残留着当年空袭时的弹片痕迹,所有人都红了眼眶。战士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绸缎,将遗骨一块一块仔细包裹,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 “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更是我们的战友,绝不能让他受一点委屈。” 向朝善当时这样对战友们说,12 名战士当场争着要抬新棺材,谁都想为这位牺牲在异国的战友尽最后一份力。 此时的北京,一场关于毛岸英安葬地点的讨论早已尘埃落定。1950 年 11 月 25 日,美军空袭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 28 岁。 最初,他和其他牺牲的战士一样,被就地安葬在桧仓郡的山坡上。1954 年迁坟工作启动时,按照规定,营级以上烈士遗体可运回国内安葬,毛岸英作为团级干部,完全符合条件。 可当彭德怀司令员得知消息后,却连夜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恳切地建议; “岸英自愿参军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若将其遗骨埋在朝鲜,既能体现中朝军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也能给朝鲜人民留下教育意义,其他烈士家属也不会有异议。” 周总理看完信后,当即批复 “同意”,刘少奇、邓小平也相继圈阅认可。 后来彭德怀回国向毛主席汇报时,还曾担心主席会因丧子之痛难以接受。没想到毛主席听完后,反而平静地安慰他:“彭老总,你做得对。 岸英不是普通的孩子,他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了那么多战士,他们的遗骨都埋在朝鲜,岸英也该和他们在一起。 这样,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才是用鲜血真正凝成的。” 其实,毛主席何尝不心痛?毛岸英是他最疼爱的儿子,从小历经磨难,好不容易盼到新中国成立,却又主动请缨赴朝参战。 可作为人民领袖,他更清楚,自己的儿子不能搞特殊,要和千千万万牺牲的战士一样,守护着这片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 而在朝鲜当地,老百姓对志愿军烈士的感情同样深厚。1955 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完善烈士墓安葬细节时,曾发生过一段感人的小插曲; 当工作人员刚开始清理毛岸英墓周边的杂草,一位朝鲜妇女突然冲了过来,张开双臂挡在墓前,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夹杂着朝鲜语喊道:“这是我儿子的坟,你们不能动!” 工作人员起初以为她认错了人,后来才知道,这位妇女的儿子也是一名战士,牺牲在了战争中。 在她心里,所有长眠在朝鲜的志愿军战士,都是她的 “儿子”。她不懂迁坟的意义,只知道有人要 “碰” 烈士的墓,就本能地想要守护。 后来翻译耐心解释清楚后,这位妇女还特意从家里拿来鲜花,放在毛岸英墓前,轻声念叨着:“好孩子,安息吧。” 如今,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已成为中朝友谊的象征。每年清明,不仅有中国游客前来祭扫,朝鲜当地的学生、老人也会自发前来,为烈士墓献花、擦拭墓碑。 毛岸英的墓和其他烈士墓一样,没有任何特殊标识,静静地矗立在桧仓岭上,与周围的松柏相伴。而毛主席当年的抉择,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父子之情,成为一种家国大义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如何,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烈士,都值得被永远铭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也永远不会褪色。 截至今天,毛岸英烈士的墓依旧完好地保存在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墓碑前常年摆放着来自中朝两国人民的鲜花。 每年都有无数人跨越国界,来到这里,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与跨国深情。 而这段关于安葬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传世佳话,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守护用鲜血换来的友谊与安宁。 参考:老志愿军忆毛岸英安葬经过:这是毛主席的决定 2009年10月10日 16:37 来源:重庆商报 决定毛岸英遗体安葬朝鲜的经过 2009年04月30日 13:36 来源:光明网
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挖毛岸英坟墓,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3 13:42:56
0
阅读: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