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美国的坏消息,歼35A研发团队平均年龄 30 出头,美国军工人才已青黄不接。要知道,一个军工科学家的成果产出,可以持续到70岁。这也意味着,歼35A这支研发团队,未来将创造更惊人的成绩。 这消息往美国军工圈一放,简直比丢了颗炸弹还闹心 —— 歼 35A 那支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才 30 出头,这帮年轻人已经在核心岗位上独当一面,而美国那边早就闹起了人才荒,青黄不接的窟窿快堵不住了。 别小看 “30 出头” 这个数字,军工科学家的成果产出能一直持续到 70 岁,这意味着这支团队还有整整三四十年的黄金攻关期。 现在歼 35A 已经拿出了亮眼成绩,说白了这还只是开胃菜,未来在战斗机的隐身技术、航电系统上,或是往航天、卫星这些关键领域延伸,他们有的是时间去打磨、去突破。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敢闯敢试,不像有些老牌团队容易被固有思维框住,像歼 35A 上那些适配航母的特殊改进、和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新玩法,说不定就是这帮年轻人熬了无数个通宵啃出来的硬骨头。 可美国那边恰恰相反,早就没了这份底气。根据《防务新闻》的报道,到 2030 年美国光是制造业岗位就会有 210 万个空缺,这其中一大块就是军工领域的缺口。 就说潜艇建造吧,现在光缺的技术工人就快 14 万了,更别提能挑大梁的研发人才。 冷战后那波军费削减把好好的军工产业链拆得七零八落,供应商要么转行了要么倒闭了,老工人退休后,年轻人根本接不上茬 —— 毕竟培养一个能看懂复杂军工图纸、上手精密制造的技工,没个五六年下不来,而美国年轻人更愿意往互联网、金融这些来钱快的行业钻,谁愿意沉下心来学这些 “慢手艺”? 前段时间美国海军搞 “1+2 任务”,想每年造三艘新潜艇,可喊了半天雷声大雨点小,核心问题就是没人。 资深工程师拿着几十年的经验退休了,新来的年轻人连最基础的船舶结构测算都得翻手册,更别说搞什么技术创新了。 反观中国这边,早就搭好了人才梯队,高校里的航空航天、兵器工程专业跟军工企业直接挂钩,学生没毕业就能进实验室跟着老专家做项目,毕业就能顶上去。 就像歼 35A 团队里的年轻人,说不定上学时就参与过歼 20 的配套研究,这种 “传帮带” 的模式,比美国那种 “靠老员工撑着” 的状态稳多了。 这差距往深了说,其实是两国对军工发展的态度问题。中国是把核心技术和人才培养当长远战略在抓,一步一个脚印搭体系; 美国早年靠吃冷战红利攒下家底,后来就有点飘了,觉得光靠技术壁垒就能稳住优势,没想着补人才的短板。现在报应来了,F-35 的生产线因为缺技工老拖工期,新一代导弹的研发因为核心团队老龄化迟迟没突破,而中国这边的年轻人已经扛着担子往前冲了。 再过个十年八年,等中国这支 30 出头的团队成了行业里的顶梁柱,美国那些退休的老专家怕是连能接手的后辈都找不到。 军工竞争拼到最后,拼的从来不是一时的技术领先,而是持续创新的能力,而创新的根本,就是人。美国现在最慌的,恐怕就是看清了:自己的人才断层,恰恰撞上了中国人才井喷的黄金期,这可不是靠砸钱就能立马补上的差距。
一个对美国的坏消息,歼35A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出头,美国军工人才已青黄不接
探修説
2025-09-23 15:29: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