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秋,知青王建全因招工要去体检,他叫上女知青杜玉娟,知青点就剩他们两人,

逆影雷霆刃 2025-09-23 19:28:09

1977年秋,知青王建全因招工要去体检,他叫上女知青杜玉娟,知青点就剩他们两人,杜玉娟就答应了,谁知到了医院,杜玉娟才看见表上写着她的名字! 1977年秋天,河北旺村公社的知青点里,王建全拿到了招工体检的通知。 这个来自天津的知青已经在农村待了八年,如今终于等到返城的机会。 临行前,他敲开了同村女知青杜玉娟的房门,邀请她陪同前往体检。 杜玉娟欣然答应,却没想到这一去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杜玉娟比王建全早一年来到旺村公社插队。 1969年,她和成千上万的知青一样,响应号召离开城市,来到农村。 起初她被分配到四大队,一待就是七年。 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她始终没能获得返城机会,眼睁睁看着同伴们一个个离开。 1976年,公社将她调到二大队知青点,这里还有三名知青留守。 新知青点的生活让杜玉娟感到温暖。 张英楠、杨继东和王建全三个知青热情地欢迎她的到来,还特地杀了只鸡为她接风。 其中年纪最小的王建全格外照顾她,总是抢着干重活累活,把水缸挑满,烧好热水,让两位女知青有热水洗漱。 他亲切地叫着"英楠姐"、"玉娟姐",让杜玉娟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 当时知青点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他们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每天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养活自己。 王建全虽然年纪最小,却最懂得照顾人。 他不仅把知青点的杂活都包了,还经常帮杜玉娟分担农活。 杜玉娟身体不太好,王建全就总是默默帮她完成最累的活计。 渐渐地,两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不久后,队里又有了一个招工名额。 经过大家讨论,决定让几次都没走成的张英楠先走。 张英楠推辞不过,终于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知青点只剩下三个人,转眼春节将至。 原本计划回家过年的他们,因为替他们看房子的大爷突然生病,不得不留在知青点过年。 那个春节,他们卖了自家养的鸡,换回鱼和猪肉,包了饺子,过得热热闹闹。 开春后,杨继东转到公社工作,知青点只剩下杜玉娟和王建全两人。 王建全包揽了所有家务活,从不让她插手。 每当杜玉娟要帮忙,王建全总是笑嘻嘻地说:"你是女生,理应被照顾。再说了,我是你弟,多做些也是应该的。" 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比姐弟更亲,却又都不敢捅破那层窗户纸。 他们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做饭,一起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日子虽然清苦,却充满了温暖。 1977年秋天,新的招工政策不再强调家庭成分,杜玉娟终于有了返城机会。 但她觉得王建全表现更出色,坚持要让给他。 两人互相推让,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王建全假装答应,却在填表时偷偷写上了杜玉娟的名字。 直到体检当天,杜玉娟才发现了这个善意的谎言。 表格一旦填写就无法更改,杜玉娟只能含着眼泪办完返城手续。 分别时,王建全安慰她说自己很快也会回天津。 杜玉娟泣不成声,承诺会一直等他。 1978年,杜玉娟在天津街头意外遇见了王建全,原来他考上了天津的大学。 两人重逢后经常见面,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三年后,王建全大学毕业,终于向杜玉娟表白心意,两人结为连理,相伴至今。 这个故事展现了特殊年代里知青之间纯真的情谊和互相扶持的精神。 王建全的无私奉献和杜玉娟的执着等待,最终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知青的缩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知青都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有些像王建全和杜玉娟这样最终走到了一起,有些则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这种在特殊年代结下的情谊,往往格外珍贵,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如今,当年那些知青大多已经退休,但他们仍然经常聚会,回忆那段青春岁月。 王建全和杜玉娟的故事也成为知青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真诚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总能带来美好的结果。 这段历史不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值得被永远铭记。 主要信源:(《中国知青史》——中央文献出版社)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