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17刚一上市,不少人兴冲冲地到手,没开心两天就发现——这哪是换新机,简直是请

蒙图信众 2025-09-23 20:09:54

苹果17刚一上市,不少人兴冲冲地到手,没开心两天就发现——这哪是换新机,简直是请了个“爹”回来!尤其值得说道的就是他的那个吐舌截图功能! 信源:数评时代——苹果iPhone17品控堪忧!缝隙毛刺、外壳软、有划痕,李楠解释原因 苹果 17 刚一掀开发布会的面纱,不少果粉就揣着满心期待连夜排队,到手时摸着包装盒都觉得透着 “高级感”。 可这份新鲜劲还没撑过 48 小时,大多数人就集体陷入 “买机即后悔” 的崩溃 —— 这哪是换了台新手机,分明是请了尊需要小心翼翼供奉的 “爹” 回家! 尤其那被官网吹得天花乱坠的铝合金后盖,远看是泛着细腻光泽的哑光金属质感,指尖划过的瞬间还能感受到丝滑的触感,可真拿到手里用起来,才发现这材质软得堪比刚蒸好的豆腐。 有用户晒出自己刚用三天的手机,后盖上已经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划痕,他反复强调 “连桌面都垫了硅胶垫,就正常揣在装钥匙的裤兜里,莫名其妙就多了几道印子”; 更有人吐槽,用无尘贴膜工具里的塑料定位框轻轻往机身上一放,拿开时居然留下了清晰的压痕,这哪是旗舰机该有的耐造程度?简直比儿童玩具还娇气。 花大几千甚至上万元买的手机,如今却成了碰不得、磕不起的 “瓷娃娃”。兜里不能同时揣钥匙,硬币必须单独放进零钱包,就连放在桌上都得先铺好绒布垫。 更让人气不打一处来的是,面对用户的投诉,苹果客服只轻飘飘丢来一句 “建议您佩戴官方手机壳使用”。 要知道,苹果这次改用铝合金后盖,对外宣传的核心卖点就是 “提升散热效率,告别机身发烫”,可戴上厚厚的保护壳后,所谓的散热改进直接成了空谈。 更讽刺的是,官网至今还挂着 “机身更轻更坚固,适应多种使用场景” 的宣传语,可现实却是用户连正常使用都得提心吊胆,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给新机添道 “新伤疤”。 如果说娇气的机身只是让人糟心,那苹果 17 主打的 “吐舌截屏” 功能,简直能让人在公共场合社死到抠出三室一厅。 开售首日,社交平台上就被各种 “吐舌刷视频” 的魔性画面霸屏:有人对着手机屏幕龇牙咧嘴,舌头伸得老长;有人为了触发功能,翻着白眼调整角度...活像在做奇怪的面部表情训练。 官方解释这是 “基于头部跟踪技术的创新交互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操作体验”,可实际用起来却满是尴尬。 还有人发现功能灵敏度极不稳定,光线暗一点就识别失败,光线亮了又容易误触发,妥妥的 “科技迷惑行为大赏”。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舆论场上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还记得前几年华为推出类似的肢体操控功能时,网上的嘲讽声几乎要把产品淹没 “华而不实的噱头”“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智商税”“好好做系统不行吗,净搞些没用的”,连不少科技博主都拍视频吐槽 “这功能除了尴尬没别的用”。 可到了苹果这儿,同样是隔空操控类功能,却摇身一变成了 “引领未来的黑科技”。社交平台上,满是 “苹果太会玩了”“这才是交互设计的天花板” 的夸赞。 同样是需要做出特定动作的操控方式,华为因 “不够成熟、实用性低” 被群嘲,苹果却因 “趣味性强、有创意” 获追捧,这种区别对待简直是“双标现场”。 更别说苹果这 “吐舌功能” 不仅实用性堪忧,在公共场合使用时的不雅观感更是肉眼可见,很难想象一个需要用户 “当众做鬼脸” 的功能,怎么就成了 “创新标杆”。 消费者花大价钱买旗舰机,图的是更省心、更流畅的使用感受,而不是买一个需要小心翼翼伺候的 “易碎品”,更不是一个会让人在公共场合社死的 “尴尬道具”。 真正的技术升级,应该是让科技融入生活却不打扰生活,是让功能服务于人而不是给人添堵

0 阅读:32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