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军军长陈家贵刚从中越前线回来,就在街上遇到流氓碰瓷,向他索要巨额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3 20:44:26

1979年,11军军长陈家贵刚从中越前线回来,就在街上遇到流氓碰瓷,向他索要巨额赔偿,陈家贵一愣:“你们吃错药了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家贵的起点并不显赫,他1919年出生在陕西汉中,一个贫农之家,母亲早逝,父亲去世得更早,十一岁就成了孤儿,少年的他替地主放牛,看着别人吃白米,自己嘴里只有窝窝头,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练就了倔强劲,后来红军进入当地,宣讲阶级口号的队伍打动了他,他揣了一半烤红薯,毅然决然跟上部队,从此,粗布衣裳里的放牛娃走上了另一条人生路。   长征是他真正的“军校”,途经雪山时,陈家贵曾背着伤员翻越,风雪凌厉中,右手食指冻坏,再也没能恢复,血洇透了棉布,脚下的雪变得殷红,那一刻他没有停下,有人记得,他最爱说“看我的”,凡是危险险峻的地方,他都会抢先一步,那并不是好勇斗狠,而是责任的自然流露。   战争从未放过他,抗日烽火里,他已是八路军129师指挥员,常年扎在太行山,一次设伏遭遇战,他被子弹击中右眼,鲜血糊住面庞,但他仍咬牙继续下令部署,直到战斗结束,从此,单眼伴随了他余生,解放战争时,他又在淮海前线中弹,腰部被碎片击穿,军医劝他撤下,他却撑着一根柴棍硬是把指挥干到底,那块弹片直到几十年后仍留在体内,从未取出。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多个要职,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带兵在青藏高原参加边境作战,四千多米的雪线,同样没能逼退这位老红军,真正让他留下浓重一笔的,是1979年的那场作战,彼时他已六十岁,早该在后方坐镇,但他坚决要求亲自上阵,并把指挥所布在最前沿的猫耳洞里,战争打响,炮声连天,他的身影总徘徊在硝烟前线。   陈家贵的指挥手法并不激进,却处处冷静老练,他善用年轻将领,敢放手让他们发挥,后来成长为上将的何其宗、廖锡龙,当年正是在他的信任下快速崭露锋芒,金平方向,他让部队采取灵活穿插的打法,多点突进,连获战果,二十二天里,第十一军统计共消灭敌军近三千人,上级的嘉奖很快传到昆明军区,时任领导曾特别提到,这支年轻军队打得漂亮。   打仗的同时,他身上依旧保持那股“不怕”的劲,有时他带着警卫和参谋亲自贴近前沿侦察,险些被冷枪打中,别人担心,他却觉得不亲眼看一看,就无法真正把握战况,这种作风既让下属心惊胆战,又深受感染。   战争结束,陈家贵转任军区和地方军区领导,可他从未把自己束之高阁,而是不断往边境跑,检查哨卡,改进防务,年纪大了后,他依然乐此不疲,和年轻军官们讲起自己打仗的经验,课堂上,他总是把一场场战役复原给听众:长征的雪山、太行的丛林、淮海的泥地,那些亲历瞬间成了最生动的教材。   有段时间,他在昆明街头散步时,遭遇过几名小混混的拦截,因为衣着朴素,他们误以为可以讹诈,没想到,这位身体里还带着七块弹片的老军长毫不慌乱,警卫们动手,那些自以为伶俐的青年反而摔了跟头,不同的版本里,有时说他直接将人送往派出所,有时记载他劝解后放人,不论哪种,透出的是既有军人铁腕,也有宽厚胸怀。   这类小插曲在社会上传为趣谈,人们一方面佩服他的硬气,另一方面又感叹这就是解放军的作风——不光是战场上的勇,对群众同样守护。   八十年代中期,他正式退休,身份从军长变成老人,但思维和精力似乎仍停留在战阵间,他参与整理大量军史资料,还经常接受媒体采访,谈起一生,他最常说的是对时代的感恩:如果没有那样的年代,他这个放牛娃也许终身无以翻身。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身体逐渐虚弱,那些曾经嵌进骨肉的弹片开始影响行动,走路慢了,手也有些抖,但在别人眼里,他精神头依旧饱满,说话铿锵有力,老部下见到他时都觉得安心,因为那是曾经带他们冲锋陷阵的人。   2017年秋,他在昆明走完了漫长的一生,噩耗传开,不少老兵专程赶来送行,追悼仪式上,有人挺直背脊执礼,神情仿佛又回到几十年前跟随军长出征的日子。   在送别场合里,还有一个颇为特别的细节,一件小巧铜哨被放在花圈边,那是当年战斗时一位异国医生留下的物件,它昭示着,在血腥残酷的历史深处,人心仍能点亮柔光,这件东西陪伴老人走完最后路,恰如一枚静默的注脚。   信息来源:陕西党史网——南郑之子——记老红军陈家贵将军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