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

曼冬看娱乐 2025-09-24 09:37:13

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这件事,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1023年的秋天,汴京城里传来消息:寇准死了。这位六十二岁的老臣死在贬所雷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湛江那边。死的时候,穷得连口像样的棺材都买不起,还是当地百姓凑钱买了口薄棺。

消息传到宫里,年轻的宋仁宗赵祯正在用早膳。听到这个消息,他放下筷子,有点难过。他虽然没见过这位老臣,但从小就听寇准的故事——什么澶渊之盟时力劝真宗亲征,吓得辽国退兵;什么在朝堂上刚直敢言,得罪了不少人。先帝真宗晚年信道教,寇准老是劝谏,最后被贬出京城。

“好歹是两朝老臣,赐银五百两,归葬故里吧。”仁宗对宰相吕夷简说。

吕夷简有点为难:“陛下,寇准可是先帝贬出去的人,这事...”

仁宗摆摆手:“人死罪消。再说他当年确实有功于社稷,澶渊之盟要不是他,大宋还不知道要赔多少银子。”

于是朝廷拨了五百两银子,派了个姓王的押运官去雷州接寇准的灵柩回老家下邽。王押运到了雷州一看,心就凉了半截——寇准住的是茅草屋,家里最值钱的就是几箱书。棺材是当地百姓凑钱买的薄棺,已经有点发霉了。屋里还有个老仆人在守着,说是跟了寇大人几十年,不肯离开。

王押运摇摇头,雇了辆马车,装上棺材就上路了。从雷州到陕西下邽,好几千里路,五百两银子看着多,其实根本不够。光是雇人雇车、一路吃住就是大开销。再加上沿途官员听说运的是寇准的棺材,都不愿意接待,还得额外打点。

走到河南洛阳时,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王押运算算账,发现剩下的钱根本不够走到陕西。他想了想,干脆把棺材停在洛阳郊外的一个破庙里,给老和尚塞了点钱,让他帮忙看着点。

回京后,王押运禀报说:“陛下,寇准的灵柩已安置妥当。”

仁宗正在批奏折,头也没抬:“嗯,知道了。”

这一停就是十年。破庙里的老和尚换了好几茬,寇准的棺材一直停在偏殿,积了厚厚一层灰。有时候香客问起,小和尚就说:“是位老大人的灵柩,等家人来接呢。”庙里穷,和尚们有时还会偷偷拿棺材当桌子用,在上面摆些供品杂物。

其实哪还有家人?寇准的儿子早死了,孙子辈散的散,逃的逃,没人敢来认这口棺材——谁让寇准是戴罪之身呢?期间有个旧部来看过,摇摇头又走了,说是怕惹麻烦。

1033年的一天,仁宗在资善堂听讲经,老师偶然提到“忠臣蒙冤”的话题。仁宗突然想起件事,问宰相吕夷简:“寇准是不是归葬故里了?朕记得十年前拨过银子。”

吕夷简支支吾吾:“这个...臣也不太清楚。”

仁宗觉得不对劲,派人一查,才知道寇准的棺材在洛阳停了十年。皇帝当场就火了:“岂有此理!朝廷命官,死后停棺十年不得安葬,成何体统!你们就是这样办事的?”

他立即下令,再拨银两,派新的押运官去洛阳接寇准灵柩,务必送回下邽安葬。这次特意吩咐:“用上好棺木,好好安葬。”

这次的李押运官不敢怠慢,赶到洛阳那间破庙。推开偏殿门,一股霉味扑鼻而来。棺材上的漆都快掉光了,蜘蛛网结得到处都是,棺材盖上还摆着几个破碗。

“开棺验看。”押运官吩咐。

手下人撬开棺材盖,里面只剩下一具白骨,官服早已烂成碎片。只有一方玉佩还完好无损,上面刻着“寇”字。

李押运叹了口气:“收拾收拾,重新装殓吧。去买口上等楠木棺材来。”

新棺材用的是上等楠木,朝廷特批的。一行人吹吹打打,总算把寇准送回了下邽老家。下葬那天,当地官员都来了,毕竟现在是皇帝亲自下的旨。还有些老百姓自发来送葬,说记得寇大人是个好官。

仁宗后来还给寇准恢复了名誉,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意思是忠诚又可怜。

寇准要是地下有知,不知道会怎么想。这位老臣一辈子刚直,在朝时得罪过不少人,但从来没贪过一文钱。他常说:“宰相若贪,何以率下?”最后死在贬所,连口棺材都买不起。死了十年不得安葬,最后还得靠皇帝想起来才入土为安。

有人说寇准傻,不懂得圆滑处世;也有人佩服他的骨气。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总算回到了故乡,再也不用漂泊了。

后来有人去下邽拜祭寇准墓,发现坟头很干净,经常有人打扫。当地人说,是些老人家自发来的,他们记得寇大人是个好官。有个老秀才还在墓前写了副对联:“生前正直,死后凄凉,天道无常;忠而见弃,愍而终恤,史笔有光。”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讽刺。寇准生前轰轰烈烈,死后凄凉无比,最后又因为皇帝的愧疚得以安葬。

那口在破庙里停了十年的薄棺,后来被和尚们拆了当柴烧。

有人看见烧的时候,火光特别亮,映得庙里的菩萨像都发红,好像也在为什么人惋惜似的。

0 阅读: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