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了!华裔科学家完善“氮化铁”技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

豌豆大说法 2025-09-24 11:43:54

美媒: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了!华裔科学家完善“氮化铁”技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 最近两天,美国福克斯新闻关于 “氮化铁磁体突破” 的报道挺抓人眼球,说华裔教授王建平完善了技术,以后不用怕中国稀土 “卡脖子” 了,甚至喊出 “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 的口号。这种叙事很符合西方媒体当下的心态,但咱们得沉住气,把这事的里里外外看明白。 先得承认,王建平教授团队的研究确实有进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发明专利能证实这一点,他们确实找到了形成块状氮化铁磁体的新方法,通过离子注入和退火工艺,能让材料里形成特定比例的 Fe16N2 相磁畴,理论上磁能积能达到稀土磁体的两倍。 但实验室数据和产业化是两码事,这就像实验室里做出一粒黄金和建个金矿的区别。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猫腻,氮化铁这东西可不是新鲜事,上世纪 50 年代就被发现了,几十年没商业化,核心问题没解决:这材料太 “娇贵”,暴露在空气里 8 小时磁损就达 5%,根本扛不住电动车电机、风力发电机里的高温高湿环境。 就算王教授的技术改善了稳定性,可量产能力还差得远。他创办的公司去年就说要建生产线,拿了上亿美元投资,至今产能目标还停留在 “一吨左右”,而中国稀土磁体的年产量是数十万吨,这点量连一条电动车生产线都喂不饱。 更关键的是成本问题,现在氮化铁磁体价格是传统钕铁硼的 2.3 倍,而且精密加工时材料利用率只有 65%,这对追求性价比的制造业来说是道硬坎。 东京大学虽然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延长了寿命,但这又会进一步推高成本,企业不会为了 “摆脱中国依赖” 就不计代价地买单。 横店东磁作为国内磁材龙头,早就说得很实在:氮化铁的永磁性能只在小尺度上体现,块状磁体制备太难,产业化前景不明,这话算是点透了行业共识。 美媒之所以这么亢奋,根源还是被稀土管制 “卡” 得太疼。今年 4 月中国对 7 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效果立竿见影,福特芝加哥工厂 5 月就因为缺料停产一周,探险者 SUV 生产线直接停摆。 西方制造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是一天形成的,我们掌控着全球 90% 的稀土精炼产能,这是几十年产业积累的结果,不是一项实验室技术就能轻易撼动的。 而且中国早就不是被动守着资源,今年已经在包头、赣州设了国家稀土技术研究院,一边防技术泄密,一边搞自主创新,光 2025 年就申请了 500 多项相关专利,从开采到应用建了全链条专利护城河。 美国想靠一项没量产的技术翻盘,未免太心急了。 有意思的是,美媒报道里还提了句 “提防中国低价倾销”,这话恰恰暴露了底气不足。 要是氮化铁真能轻松替代,何必担心中国降价?说到底,这更像一场给政客施压的 “经费公关”,就像当年炒作石墨烯、量子计算一样,先把预期拉满,好骗政府掏钱投入。 但产业规律不骗人,德国 Fraunhofer 研究所就算把氮化铁用在了 10MW 风机上,也承认要到 2030 年才能实现 15% 的渗透率,这期间还是得靠稀土撑着。 美国在替代技术上的投入确实值得关注,毕竟长期来看,任何资源依赖都有风险。但短期里,所谓 “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 纯属夸张。 说到底,稀土博弈从来不是 “你有我无” 的零和游戏,而是产业链话语权的较量。美国想靠一项实验室技术就摆脱依赖,既低估了中国的产业实力,也高估了单项技术的突破威力。 信息来源: 第一军情 2025-09-23 美媒:已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

0 阅读:7

猜你喜欢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