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枪是2014年由韩国随志愿军烈士遗骸移交给我方的,这是志愿军烈士使用过的

海边观潮客 2025-09-24 12:46:17

这支枪是 2014 年由韩国随志愿军烈士遗骸移交给我方的,这是志愿军烈士使用过的武器,是一支由庆华厂仿制改进生产的 50 式冲锋枪。50 式冲锋枪是以苏联 PPSh-41 冲锋枪为原型;1950 年,由原沈阳五一兵工厂搬迁后的庆华工具厂(626)完成仿制。‌‌至 1953 年共生产约 36 万支,填补我志愿军近战火力空白。 枪身的烤蓝早就磨掉了大半,握把处被手汗浸得发亮,靠近枪口的地方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弹痕 —— 那是当年战场上,敌人的子弹擦过留下的印记。工作人员接过它的时候,手指都忍不住轻颤,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钢铁疙瘩,是带着烈士体温的念想,是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拼杀的见证。 之前志愿军刚入朝那会儿,手里的枪杂得很,有从国民党那缴获的旧步枪,有抗战时留下的老枪,打起来要么射速慢,要么天冷冻得卡壳。近战的时候最吃亏,敌人的冲锋枪 “突突突” 能扫一片,咱们的战士有时候得抱着炸药包、举着刺刀往上冲,多少人就是这么倒在冲锋路上的。50 式出来以后,情况才算有了好转,这枪射速快,一次能装好多子弹,零下几十度的长津湖战场上,冻得硬邦邦的手指扣扳机,它也照样能响,战士们握着它,心里都多了份底气。 庆华厂那会儿造枪的条件哪好啊,厂房是临时改的,窗户漏风,冬天得裹着棉袄干活。机器白天黑夜转着,工人们啃着窝头就着咸菜,困了就在机器旁眯十分钟,醒了接着干。没人喊累,都知道前线等着枪用,多造一支,战士们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36 万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工人们一锤一钻赶出来的,每一支都带着后方老百姓对前线的牵挂。 现在有些年轻人聊起武器,只知道国外的先进型号,却忘了这些陪着祖辈打胜仗的 “老功臣”,忘了那些握着 50 式冲锋枪再也没回来的烈士。可这支从韩国回来的枪告诉咱们,哪有什么天生的强大,当年就是靠着这些仿制改进的武器,靠着不怕死的军人,才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这些枪里藏着的,是咱们国家从弱到强的硬气,是军人保家卫国的魂,哪能说忘就忘。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海边观潮客

海边观潮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