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断代史鉴 2025-09-24 13:56:45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而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坚持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2016年中国科学界有个大事,一边是中科院的王贻芳院士,说“必须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不建咱们就得落后三十年。” 另一边是拿过诺贝尔奖的杨振宁,顶着好多批评说:“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 这事不是小打小闹,俩人都是科学界的大人物,王贻芳是搞中微子研究的,带着团队在大亚湾做实验拿过国际大奖。 杨振宁更不用说,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靠“宇称不守恒”理论震惊世界,一辈子见了太多科技发展的门道。 他们吵的不是“要不要搞科技”,而是“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最后政府还是决定先把钱投去基础教育。 这场争议虽然暂告一段落,但里头藏着的中国科技发展的门道,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王贻芳想建对撞机,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太清楚这种大装置的分量了。 当时刚发现希格斯粒子,全世界都想在粒子物理这块儿抢先机,欧洲的对撞机忙着升级,美国因为以前搞砸过类似项目不敢轻举妄动。 咱们要是趁这时候建起来,就能成全球科学家的聚集地,几千号顶尖人才过来干活,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话语权一下子就提上去了。 而且建对撞机不是光搞物理,还得突破好多硬技术,比如能扛住极低温的超导磁铁、精度极高的超构材料零件,这些技术搞透了,能带动咱们的精密制造、低温工程一起升级,等于给好多行业打了强心针。 在他看来,这是个“过了这村没这店”的机会,抓住了就能让中国在粒子物理领域从跟跑变成领跑,所以才说“不建要落后三十年”。 可杨振宁不这么看,他的担心全是从实际出发。 他亲眼见过美国的教训,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也想搞大型对撞机,一开始说要花四十四亿美元,后来越算越多涨到一百一十亿。 最后钱不够干不下去了,工地成了烂摊子,钱全打了水漂。 咱们那时候人均GDP还没巴西、马来西亚高,老百姓的日子还在往好里奔,两千亿不是小数目,要是全投到对撞机上,其他领域的钱就少了。 这些领域咱们本来就比国外弱,再被挤掉资源,差距只会更大。 更关键的是,就算建好了,咱们能主导吗?他拿欧洲的对撞机举例,那里六千多个研究者,中国科学家没占多少,最后拿大奖、出核心成果的也不是咱们,等于咱们花了钱,却给别人做了“嫁衣”。 在他眼里,中国科技当时最缺的不是大装置,而是能撑起这些装置的人,没人再好的机器也白搭。 不管搞多高端的科技,最后都得靠人,而人的本事,大多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 你看那些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好多都是中小学阶段把数理化学得扎扎实实的,比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就是靠早年的物理底子,才从不一样的角度解开了生物难题。 杨振宁自己也常说,当年在西南联大跟着老师学的那些基础课,是他后来搞研究的本钱。 咱们改革开放后能有今天的科技底子,靠的就是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培养出的第一批科技人才。 2022年咱们搞研发的人有六百三十多万,数量全世界第一,这都是基础教育攒下的家底。 可问题也摆在这里:咱们搞研发的人多,但真正顶尖的少,一百个人里未必有一个;老百姓懂科学的比例也低,美国都有28%,咱们才14%多点。 农村的孩子要是没机会学好数理,咱们就少了一半的人才苗子,所以把钱花在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把基础打牢,比建个大装置更实在,这才是“钱花在刀刃上”。 正因为看清了这个理,政府最后没急着建对撞机,而是把钱往基础教育上倾斜。 这不是不搞粒子物理了,而是不冒进。 现在教育经费一年比一年多,2023年总共有5.3万亿,一半多都花在基础教育上,学校里的实验室多了,科普课也多了,好多农村孩子也能亲手做科学实验。 粒子物理也没放下,搞了江门中微子实验这种规模适中的项目,慢慢积累技术和人才,等以后咱们的人才梯队够强、经济实力更足,再建大对撞机也不晚。 科技发展从来不是急着搭高台,而是先把地基打牢,地基里的每一块砖,都是孩子们课堂上学的公式、实验室里做的小实验,都是农村学校里新增的电脑和仪器。 这些砖够多够结实,未来才能建起真正属于中国的科技高楼,才能不管搞对撞机还是探火星,都有自己的人、自己的技术撑着。

0 阅读:0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