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这波操作,确实有点没分寸了!最近巴西突然宣布,对东方大国的丙烯酸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理由却是东方大国的低价,冲击了巴西本地企业,说白了就是“你卖的便宜,抢了我的生意,我不高兴了,我要报复你。” 先不说别的,咱得先搞清楚,这丙烯酸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值得巴西这么大动干戈。其实这东西离咱们生活一点不远,家里刷墙的涂料、装修用的胶粘剂、甚至尿不湿里那层能吸水的材料,都得靠它;工业上更不用说,汽车内饰的塑料件、电子产品的包装材料,少了它都玩不转。说白了,就是个实打实的“工业味精”,很多制造业链条都得围着它转。 那咱们的丙烯酸,为啥能卖得比巴西本地便宜?真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故意低价倾销”,而是实打实的产业链优势堆出来的。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丙烯酸生产国,产能占了差不多四成,从上游的丙烯原料,到中游的生产装置,再到下游的加工,整个链条都是通的。 就说生产技术吧,咱们的生产线大多是近几年新建的,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单位成本本来就比巴西那些老旧工厂低一截。比如山东有家工厂,一条生产线一天就能产2000吨丙烯酸,而且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5%,你说成本能不下来吗? 再看规模效应,咱们的工厂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吨的年产能,原材料采购能拿到最低价,物流运输也能凑满整车整船,这些都是巴西本地企业比不了的。巴西全国就那么几家丙烯酸厂,最大的一家年产能还不到10万吨,设备还是十年前的老款,光能耗就比咱们高30%,生产成本怎么可能降得下来? 他们自己效率低、成本高,竞争不过就找政府告状,这跟小时候打不过别人就回家哭着找家长有啥区别?合着做生意只许他们赚,不许别人凭本事抢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巴西跟中国做生意,从来都不是只赚不亏。这些年,咱们从巴西买了多少东西?大豆、铁矿石、牛肉,哪一样不是大批量进口? 就说2024年,咱们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就有近6000万吨,占了巴西大豆出口的一半还多,巴西农民靠卖大豆给中国,一亩地能多赚好几百雷亚尔;还有铁矿石,中国钢铁厂每年从巴西淡水河谷买的铁矿石,撑起了他们大半个出口额,光是这两项,巴西每年就能从中国赚走上千亿美元。 现在倒好,咱们卖些性价比高的丙烯酸给他们,帮他们的涂料厂、尿不湿厂降低成本,他们反倒来查咱们?这不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吗? 而且咱们的企业为了做巴西市场,早就按他们的规矩来,花了不少钱做当地的产品认证,还专门调整了配方,比如巴西气候热、湿度大,咱们就把丙烯酸的耐候性指标提了一档,就为了符合当地需求。 广州有家做丙烯酸的小企业,去年刚跟巴西的一家涂料厂签了一年的订单,定金都收了,结果调查一出来,对方直接把订单停了,说“等调查结果出来再说”。这一下,厂里的库存堆了好几千吨,生产线只能开一半,工人都快没活干了。你说这冤不冤?人家正经做生意,合规经营,没偷没抢,就因为成本控制得好,卖得便宜点,就成了“倾销”?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巴西这波操作,根本不是什么“保护本地企业”,说白了就是保护主义那套老把戏,背后还藏着政治算计。最近巴西国内选举压力大,执政党要讨好本地的化工企业选民。 那些企业在当地有不少工人,拉到他们的选票,就能多几分胜算。所以政府干脆拿中国当靶子,搞个反倾销调查,既显得自己“为本地企业撑腰”,又能转移国内矛盾,一举两得。 事实上,这种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阿根廷对中国的光伏组件搞反倾销,结果呢?本地企业没了竞争压力,产品越做越差,价格还涨了20%,最后阿根廷的光伏项目成本飙升,老百姓用不上便宜的清洁能源,吃亏的还是自己人。 巴西就没想想,真把中国的丙烯酸挡在门外,后果有多严重?他们本地的丙烯酸产能根本不够用,去年光是涂料行业就缺了差不多5万吨,全靠进口补缺口。现在把中国的货禁了,他们只能从美国、欧洲买,那些地方的产品价格比中国高30%还多,最后涂料厂、尿不湿厂的成本得涨多少?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最后还得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老百姓装修房子,涂料每桶得贵几十雷亚尔;给孩子买尿不湿,一包也得涨几块钱。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再说了,全球产业链早就连在一起了,中国的丙烯酸产业不是孤立的,咱们的上游原料丙烯,有一部分还是从中东进口的,下游产品也出口到欧洲、东南亚,巴西就算查了咱们,也断不了全球的供应链。反而他们自己,没了中国的便宜货,制造业成本上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下降。 说到底,巴西这波反倾销调查,就是短视又自私的操作,既不懂经济规律,也没看清双边贸易的本质。大家也说说,巴西这次能撑多久?会不会像阿根廷那样,最后发现离不开中国的产品,只能悄悄取消调查?还是说要硬扛到底,最后把双边贸易关系搞僵?
9月18日,《印度教徒报》组织的一场新书研讨会上,印度前驻华大使顾凯杰说,如果我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