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明牌了!我们必须做好全面脱钩的准备。也不仅仅是中国要与美国脱钩,美国也在时刻准备着与中国脱钩,因为美国也不想受到中国的制约! 你有没有留意到,最近波兰突然关了边境口岸,中欧班列一下子卡壳了?这事儿听着小,但戳中了咱们对外贸易的痛点。想想看,九成以上的中欧铁路货运都得过波白边境,现在三百多列火车堆在白俄罗斯那边,货柜堆积如山,运费蹭蹭上涨。波兰政府说这是为了国家安全,主要是俄白联合军演“西部-2025”和无人机越境闹的,但军演都结束了,他们还不松口。这不光是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提醒咱们,供应链这根线随时可能被掐断。 这波操作其实跟中美脱钩的节奏有点像。2025年上半年,美国那边动作频频,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直接把对华关税推到104%甚至更高,涵盖了从钢铁到高科技产品的方方面面。出口管制也更严了,芯片、AI技术这些关键领域,几乎是铁板一块。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他们发布了Reverse CFIUS和14117规则,专门针对中国企业投资审查,签证限制也收紧了不少。为什么这么干?美国人自己说白了,就是不想被中国在供应链上卡脖子。过去几年,他们企业太依赖中国制造,从苹果到通用汽车,生产线都深嵌在咱们这儿。现在呢?他们开始大举转移,越南、印度成了热门地,供应链重塑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582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已经下滑明显。 你觉得美国这是单方面使坏吗?其实不然,中国这边也没闲着。咱们早就开始布局“双循环”,内需为主,外贸为辅。拿光伏产业来说,本来大半出口欧洲,现在波兰一堵门,订单就转内销和东南亚,工厂开工率不降反升。基础设施底子厚,高铁网、港口群这些硬实力,让咱们适应力强多了。相比之下,美国那边通胀压力山大,超市货架空一半,企业高管开会时愁眉不展,得花大价钱补中国制造的洞。脱钩短期看,大家都疼,但长远呢?中国综合国力上台阶,内循环市场14亿人,工业基础全球第一,先进制造占比高。美西方呢?自我封闭后,创新链条容易断,成本飙升,竞争力直线下滑。 话说回来,脱钩这事儿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儿,得从头捋捋。2018年贸易摩擦刚起,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反制,他们就喊“脱钩”。到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动作更狠。5月日内瓦会谈,双方同意暂停部分关税,削减115%,但基础10%对等税还在,中国取消了非关税反制。可这只是喘口气,7月美国又密集出击,日本、韩国、欧盟都签了新协议,围堵中国。战略脱钩的概念出来了,指国家发展层面的渐进分离。美国智库报告说,这会重塑全球供应链,亚洲生产链向印度转移,但实际效果呢?越南工厂罢工频发,印度基础设施跟不上,转移成本高得吓人。中国企业呢?不少在华外资转“在中国、为中国”,本地化生产,避免关税壁垒。 为什么美国这么急着脱钩?他们怕的不是经济损失——虽然2025年预测美国GDP增速放缓到2%以下——而是战略依赖。芬太尼问题、知识产权这些借口下,藏着对华科技领先的焦虑。中国“中国制造2025”计划,本来就瞄准高端制造,现在华为、中兴这些企业,芯片自给率从个位数爬到30%以上,美国一看,赶紧堵。结果呢?他们自己的企业叫苦,英特尔、AMD供应链乱套,股价跌了10%。中国这边,稀土出口管制一出,美国电动车产业就慌了,特斯拉生产线停摆几天。脱钩双刃剑,谁伤得重?数据摆着,美国对华出口依赖度高,农业、飞机这些领域,损失上千亿。中国出口多元化,欧盟、东盟份额涨了15%。 脱钩的逻辑,其实挺接地气的。世界不是铁板一块,总有国家想抱美国大腿,少数跟风。但中国国力强了,捆绑咱们的越来越少。拿“一带一路”来说,覆盖150国,中欧班列去年开行2万列,今年虽有波折,但东盟线路破纪录。内循环呢?消费市场火热,电商、旅游拉动内需,GDP增速稳在5%以上。美国那边,脱钩后企业成本涨20%,消费者买单,沃尔玛东西贵了15%。长远看,中国更 脱钩不光经济,还有战略味儿。美国推动“印太经济框架”,拉印度、日本,但内部分歧大,日本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2025年斯德哥尔摩会谈,双方展期90天关税豁免,稳定关系,但根子上的分歧还在。技术脱钩最狠,美国禁令下,中国半导体投资翻倍,国产光刻机问世。影响全球?供应链重构,亚洲成新中心,中国份额不减反增。波兰封锁后,中国抛出稀土和农产品牌,欧盟内部吵翻天,德国汽车业急眼。总的来说,这牌明摆着,咱们得备好全面脱钩的局。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