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真是缺乏远见,在云南待了那么久,手握十多万精兵,这时候如果南下东南亚,攻下泰国、老挝、越南等地,45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半个中国,不用和康熙硬碰硬,还可能获得康熙的支持,民族英雄的称号肯定是跑不了的。 不少人只知他反清失败,却没算清他当年的家底有多厚实。清廷账面记着他只有 2.2 万兵力,可这数字根本掺了水分。 他经营云南十余年,早把明黔国公沐英的家产吞为己有,还圈占大片民田,私下跟西藏、蒙古做茶马生意,开矿榷盐井的收益源源不断。 真要动真格,他能从老部下里轻易征召几万壮丁,连云南六镇的 3 万绿营兵都能被他拉拢过来。起兵时二十万军队说拉就拉,这实力在西南横着走都没问题。 更别提他还有 “西选” 大权,云贵川桂的官员任命几乎由他一言而决,整个西南的人力物力都能被他调动。 再看南边的东南亚,当时就是块没被啃透的肥肉。17 世纪末的中南半岛乱成一锅粥,根本没个能打的硬茬。越南正被广南阮氏和北方政权撕扯,柬埔寨内乱不断,连暹罗都在忙着巩固地盘。 最关键的是,那里还有现成的华人根基 —— 雷州人鄚玖都能在河仙建立起独立政权,招徕流民开垦荒地,把荒滩变成繁华商港。吴三桂要是带着关宁铁骑南下,先不说那些四分五裂的土著政权,光是沿途华人估计都得主动归附。 毕竟他手里的一万甲兵是辽东精锐,对阵八旗都不落下风,打那些装备简陋的东南亚军队简直是降维打击。 更妙的是,这招完全能避开康熙的锋芒。康熙削藩的核心诉求是解除内患,三藩每年耗掉全国一半军饷,早就成了他的心头刺。 要是吴三桂主动上表,说要 “开拓南疆”“震慑外夷”,康熙怕是偷着乐都来不及。清廷本来就对西南热带气候头疼,八旗兵去了还没打仗先病倒一半。 吴三桂南下既能省去朝廷的供养负担,还能替大清把东南亚纳入势力范围,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康熙没理由拒绝。说不定还会赏他粮草器械,转头把精力放在对付耿精忠、尚可喜身上。 反观他实际选的路,简直是往火坑里跳。康熙十二年接到撤藩令,他明明只想当个世守云南的土皇帝,却非要硬着头皮造反。 起兵初期确实势如破竹,可后劲根本跟不上。清廷再弱也有近九十万八旗绿营,就算战斗力下滑,堆人数也能把他耗死。 他手里的军队虽精锐,却被困在西南打消耗战,原先攒下的家底很快见了底。打到后来,连他自己都没了底气,称帝后不到半年就病死,留下个烂摊子让孙子收拾。 最可惜的是他错失了 “民族英雄” 的头衔。要是真能打下那 45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可比在中原内战光彩多了。 当时东南亚的香料、锡矿都是紧俏货,拿下那些港口就能掌控海上贸易线,比在云南刮地皮强百倍。 再说,打着 “驱逐蛮夷、开疆拓土” 的旗号,既能笼络人心,又能让清廷无话可说。鄚玖一个平民都能在河仙站稳脚跟,吴三桂带着十万精兵,说不定能把整个中南半岛变成华人的势力范围。 可他偏要钻牛角尖,一门心思跟康熙死磕。忘了自己的优势在西南而非中原,更没看清清廷的软肋是内耗而非外扩。 等到兵疲粮尽被围昆明时,他估计悔得肠子都青了。那些曾经跟着他的精兵猛将,最后要么战死要么降清,连祖坟都被清廷刨了。 说到底,吴三桂就是短视到了家。放着开阔的南边不去闯,非要往康熙布好的局里钻。他手里的刀本可以用来开拓疆土,却偏偏架在了自己脖子上。这波操作别说民族英雄了,连 “明智” 二字都挨不上边,只能成了历史上让人唏嘘的反面教材。
吴三桂真是缺乏远见,在云南待了那么久,手握十多万精兵,这时候如果南下东南亚,攻下
康安说历史
2025-09-25 00:44: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