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9月22日)报道:“中国控制强力稀土磁铁出口的举动让各国开发替代品的努力变得更加紧迫。但中国在经过三十年的巨额投资后已取得显著领先,世界其他国家要迅速赶上并不容易……中国在磁铁领域遥遥领先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几乎完全掌控着稀土矿石的精炼流程。全球绝大多数稀土精炼设备由中国制造,而中国已开始限制这类设备的出口。” 要说最核心的优势,还得看稀土精炼这块 —— 全球差不多 92% 的精炼产能都在咱们手里,这可不是随便建几个厂就能比的,里面全是技术门槛。 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 “串级萃取工艺”,能把 17 种长得特别像的稀土元素分开,纯度能做到 99.9999%,但美国工厂现在最多也就到 98.5%。 别觉得这一点几的差距不大,磁铁的磁能够不够强、用着稳不稳定,全靠这纯度撑着。 现在更先进的吸附法都替代老的萃取法了,比如海普稀土树脂,专门针对钕、镨这些做磁铁必须的元素设计,用 3 个柱子串起来,就能搞定过去 10 级萃取都难弄的分离。 这么一改,酸能用得少 30%,废水里的 COD 也降了一半多,而且整个过程都是水相,连有机溶剂挥发的风险都没有。这种又高效又环保的技术,欧美想在短时间内搞出来,基本没可能。 这三十年砸的钱没白费,硬生生拼出了全球最全的稀土产业链 —— 从南方挖中重稀土矿,到北方分离轻稀土,再到把钕铁硼烧结成磁铁,所有关键环节都打通了。 2023 年中国钕铁硼产量就有 25 万吨,在全球占了绝对大头。 单说包头的稀土高新区,里面就有上百家做全产业链的企业,全国前十的磁材大公司,有 8 家都在这儿建了生产基地,光这儿的磁材产能就有 15.9 万吨。 更重要的是产业整合得好,集中度高 —— 比如组了中国稀土集团这种 “大家伙”,把广东稀土集团这些地方龙头都并进来了,现在这家集团手里攥着全国八成以上的中重稀土开采指标,能集中力量攻高端技术,还能控制产能节奏。 从采矿到做磁铁再到实际应用,全链条都在自己手里,原材料成本多少、技术怎么更新,都能自己说了算。 不光技术硬,设备和专利也把优势焊得更牢。全球大部分稀土精炼设备都是中国造的,现在咱们还开始限制这些设备出口 —— 这不是简单 “卖不卖” 的问题,这些设备里全是技术门道。 比如处理带辐射的稀土矿的耐辐照设备,在 10⁵Gy 的辐射剂量下,性能都不带衰减的,就这一项技术,欧美企业想搞明白都得好几年。 专利方面更不用说,全球 78% 的稀土分离专利都在中国手里,像第四代 “流水溶液分离法” 这种核心技术,直接用专利锁死了,根本不允许出口。欧美想自己建产业链? 先不说找矿、改环保法这些麻烦事,单是造设备、绕开专利,就得砸至少 3000 亿美元,还得等 10 年以上,可这 10 年里,中国的技术早就又升级了。 下游需求越来越大,也在给这个产业添动力。稀土磁铁被叫做 “永磁王冠”,新能源汽车、风电、人形机器人都离不开它。 2024 年是人形机器人开始量产的第一年,估计到 2027 年,这个领域对高性能钕铁硼的需求每年得涨 150%,新能源汽车那边的新增需求也会超过 6.95 万吨。 中国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和风电市场,这就给本土磁材企业提供了 “试错场”—— 比如金龙稀土刚投产的 5000 吨项目,直接用上了自己研发的易成型磁粉技术和无氧工艺,正好能满足高端驱动电机的需求; 安泰北方搞的 “智能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还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这种 “市场需求推着技术往前跑” 的节奏,欧美根本跟不上 —— 他们连自己国内的需求规模都不够,更别说支撑技术快速更新了。 还有个没那么显眼但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环保和成本这两道坎。 中国早就解决了稀土加工的环保问题,废水回收率能到 90%,废渣还能再利用,可美国处理带辐射的废渣,成本比中国高 30% 到 50%,而且他们的环保法规卡得特别严,想建个精炼厂,光审批就得等好几年。 电价也是个大问题,欧美电价比中国高 2 到 3 倍,而稀土精炼、磁材烧结都是特别费电的环节,单电费就能把他们的成本优势全吃掉。 更别说人才不够了,就包头的稀土高新区,里面就有 109 家搞创新的平台,最近三年就转化了 62 项科技成果,欧美想补上 80% 的人才缺口,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国际能源署有份报告说得很实在:20 种关键矿产里,中国是 19 种的主要冶炼国,全球 70% 的份额都在咱们这儿。 稀土磁铁能领先,其实就是这个大格局的一个缩影 —— 不是中国故意要垄断,是这三十年在产业链的每一环都下了功夫,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别人越不过的壁垒。 现在限制设备出口,不过是把这种技术优势变成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自从中国掌控稀土命脉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年来许多国家发现巨量稀土资源,就连一
【3评论】【5点赞】
少将
这套玩法就像微软的免费window,让你们免费用20年,全球形成依赖后在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