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彻底闹翻了!印媒惊呼:中方对印实施全面“卡脖子”!印度急了:为何根本不给活路? 印度电动车市场这几年确实火得发烫,2020 年销量还不足 10 万辆,到 2024 年就冲到了近 150 万辆,四年翻了十五倍的增速看着着实亮眼。 这背后少不了印度政府 FAME-II 方案的推波助澜,为了刺激本土制造,这个政策给经过认证的电动两轮车足足补贴 120 美元,补贴后车价几乎腰斩,老百姓愿意买,厂家也跟着扎堆入场,眼看着就要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可热闹背后藏着个致命的问题,所谓的 “本土制造” 压根没扎下根,核心部件全得靠进口,尤其是锂电池和稀土磁体,简直就是印度电动车产业的 “命门”。 而这 “命门” 恰好攥在中国手里。全球稀土加工份额里中国占了九成,印度自己的稀土进口更是 90% 以上来自中国,相当于整个印度电动车产业的心脏瓣膜都得从中国进货。 2025 年初中国一加强稀土出口审核,印度那边立刻就慌了神,向中国申请进口稀土磁铁许可的公司一下子从 11 家涨到 21 家,订单堆成山却拿不到货,不少工厂直接陷入停滞。 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玛鲁蒂铃木已经悄悄削减了电动汽车产量目标,原因很直白,缺了用稀土做的核心部件,车子根本造不出来。 汽车市场情报公司 JATO Dynamics 预测,接下来不少车型生产得延迟 2 到 6 个月,车价还得涨 5% 到 8%,一辆 16 万卢比的电动车要多花 8000 到 1.3 万卢比,本想靠补贴拉低的购车成本,反倒被供应链卡脖子给抬了回去。 有人可能会问,印度就没自己的稀土吗?还真有,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印度稀土储量达 690 万吨,排世界前五,海滩砂矿里藏着近 35% 的稀土沉积物,按理说不至于把自己逼到这份上。 可尴尬就尴尬在,印度有矿却没本事用。全国稀土开采量连全球 1% 都不到,已探明的储量里勘探率还不足 20%,就算挖出来点原矿,也没有先进的分离精炼技术,炼不出合格的稀土磁铁。 要知道现在全球 90% 的稀土磁铁都产自中国,这种核心技术印度短期内根本拿不到,连锌业公司的高管都坦言,印度的监管和提炼技术把稀土产业捆得死死的。 印度本土企业也不是没努力过,塔塔、马恒达这些巨头早就加大了投资,最大的稀土磁铁进口商 Sona Comstar 更是第一个响应政府政策,喊着要在本土生产磁铁。 这家公司上一财年还在为特斯拉和斯泰兰蒂斯从中国进口 120 吨磁铁,原本计划 2025 年进口 200 吨,结果中国收紧管控后,进口计划直接泡汤。 可就算想自己造,难度也大得离谱,新开发一座矿山要花 400 亿到 800 亿卢比,还得等十年才能投产,就算矿山建好了,冶炼技术、研发投入、专业人才样样都是短板,安永的专家都承认,印度在先进分离技术上落后中国、美国和日本不止一点半点。 莫迪政府也急着破局,1 月份推出了 1630 亿卢比的 “国家关键矿产使命” 计划,3 月份又向私企开放稀土勘探许可,甚至想靠 “四方安全对话” 搞所谓的 “可靠供应链”,还跟企业谈判要建稀土磁铁库存。 可这些招数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路透社早就点破了,任何稀土开采加工计划都得好几年才能落地,根本解不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印度也试过找替代货源,跑去跟澳大利亚、非洲国家谈合作,可这些地方要么只卖原矿,要么价格比中国高一大截,印度石墨商人就吐槽,本土产品质量不稳定,设备制造商宁愿多花钱从中国买,也不敢用自家的货。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国企之前还在给日本供应稀土,现在为了自保,直接暂停了长达 13 年的供应协议,可就算把这点货留给自己,也只是杯水车薪。 毕竟中国的优势不只是加工能力,而是从矿产开采到成品组装的完整产业链,这是印度花十几年都未必能追上的差距。 印度 Attero Recycling 的 CEO 说得实在,去澳大利亚找合作伙伴不难,难的是人家的价格根本没优势。 现在印度电动车市场就像吹起来的气球,看着饱满,可只要稀土供应这根线一收紧,随时可能瘪下去,所谓的 “本土制造” 口号喊得再响,没有核心部件支撑,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中印两国彻底闹翻了!印媒惊呼:中方对印实施全面“卡脖子”!印度急了:为何根本不给
迎丝的趣事
2025-09-25 11:49:18
1
阅读:3025
用户10xxx89
卡死他方为上上策
ERP
只供用稀土材料制成的产品,对印度不供应稀土原材料。
用户10xxx87
我们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与世界各国一道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迟迟迟
吊着就好,印度不生产新能源汽车最后便宜了铃木等传统汽车产业企业。印度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线产能都建设好了,不生产我们也丢失一块市场,合理涨价利益扩大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