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际主流媒体都在关注中方的一个重大政策宣示。那就是在联合国举办的全球

是逸屹呀 2025-09-25 12:34:15

9月24日,国际主流媒体都在关注中方的一个重大政策宣示。那就是在联合国举办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期间,中方正式宣布“在世界贸易组织当前和未来的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这意味着中国要放弃自己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了吗?如何理解这个表态呢?   9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联合国的一个高级别会议上,扔出了一枚重磅消息:在世界贸易组织里,中国今后不再去争取新的特殊优惠待遇了。   这事儿听起来像是个巨大的让步,但实际上,这背后展现出化解压力的姿态,还重申了自己坚定的盟友身份。   这个决定可以说很精准,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时期,总在批评中国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占便宜”,现在,中国主动说“新的优惠我不要了”,直接就把这个话柄给拿掉了,一下就从被动挨打变成了主动出击。   当然这个让步是很有讲究的,关键词是“新的”,这意味着历史上已经拿到的合理待遇不受影响,既安抚了外界,也保护了国内的产业和工人。   WTO总干事伊维拉都对此表示欢迎,称赞中国的领导力,这步棋走得漂亮,等于向世界宣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从一个规则的“接受者”,变成一个规则的“制定者”,靠实力说话,而不是靠优惠。   既然待遇可以放弃,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这个身份却死死不放?这就是整个策略的核心:“放弃待遇,坚持身份”。   守住这个身份,理由很充分,按WTO的规矩,是不是发展中国家,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说了算”,而且从数据上看,中国的人均GDP还没到世界银行划定的发达国家门槛,更别提背后是超过14亿的人口基数。   但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地缘政治,这个身份是中国团结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粘合剂,西方一直想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阵营切割开,而中国此举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主动让利,反而巩固了自己在这个阵营里的领头羊地位。   在WTO问题上灵活处理,恰恰是为了在其他地方划下更清晰的“红线”,这次的表态严格限制在经贸领域,建起一道防火墙,防止压力烧到别处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中国绝对不会放弃的底牌,这不仅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才是气候变暖的历史主因,更现实的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松口,巨大的减排成本会直接冲击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种做法在国际上并不少见,像新加坡、韩国,虽然早就是发达国家,但在农业等敏感问题上,也依然保留着一些特殊待遇。   中国在WTO的这一新姿态,不是简单的退让或示好,而是一套复杂的组合拳。   通过在贸易问题上的主动“弃权”,中国巧妙地巩固了自己的政治身份,同时为自己在气候变化这种核心利益战场上,赢得了更多的战略空间。   这盘棋,下得既成熟又务实,也预示着中国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参与并塑造未来的全球格局。   以上信息来源于中国发展改革 商务部:中国在世贸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