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团访华之际,美军连射4枚洲际导弹示威,结果下一刻彻底尴尬 9月21日,美国议员代表团刚踏上北京的土地,美军就迫不及待地从加勒比海下了重手,一口气连射4枚“三叉戟Ⅱ D5”洲际导弹,打得声势浩大,仿佛要告诉整个世界:老子还没老。可尴尬来得飞快,导弹刚落海,真实情况就被扒了个底朝天。 这场突如其来的“秀肌肉”,打着“年度例行”的幌子,却选在中美高层密集互动、议员访华的时间点,实在太巧。 试问,美军真是这么“巧合”的吗?还是说,这根本是一场有预谋的配合演出,为的是给正在北京谈判的议员们增加些筹码? 不管美方怎么解释,时间线已经说明一切,尤其是试射方向直指大西洋公海,绕了半个地球,也要做个姿态给东亚看。 可惜,这场“示威”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反倒因为导弹技术问题,被业内质疑是“空包弹”表演。 据多位美军前军工顾问透露,这次试射的导弹并未携带实弹,甚至在飞行轨迹和落点控制上都存在偏差。 换句话说,美方试图用一场“纸老虎”演出,来掩盖其在核威慑领域的焦虑和老化。 与此同时,代表团在北京的会谈并不轻松。中方明确重申台湾问题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王毅外长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美方应停止一切对台军售及干涉。 而对于议员团极力推动的波音客机采购问题,中方并未正面响应,仅以“视双方经贸环境而定”轻描淡写回应。中方态度不软,议员团自然也笑不出来。 这次代表团来得不易,是自2019年以来第一次由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牵头的正式访华。 带队的史密斯议员本想借“军人说军事”之名,打开中美军事沟通之门,顺便为波音争取一笔“圣诞订单”。 但美军这一通“火力表演”,非但没给他们助阵,反倒让人怀疑,美方到底是来对话的,还是来施压的? 从9月3日中国九三阅兵开始,美方的神经就没松过。中国展示的东风-5C洲际导弹和巨浪-3潜射导弹彻底打破了旧有的战略平衡。 美媒甚至直言:东风-5C的最大射程已超过2万公里,具备全球打击能力,而巨浪-3的改进型可以在近海发射,直接威胁美国本土。 美军显然坐不住了,才有了这场看似“例行”,实则对标中方阅兵的导弹试射。 问题是,三叉戟Ⅱ D5是什么年代的产物?早在1990年代初就已服役,如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导弹已过寿,靠着定期翻修勉强维持。 这次连续发射4枚,虽然打出了气势,但也暴露了一个最尴尬的事实:美军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越来越依赖这些“老古董”。 更令人瞠目的是,美军选择从俄亥俄级核潜艇上发射导弹,而非最新的“哥伦比亚级”。这说明,所谓的新一代核平台尚未形成战备力。 而中国已经完成了巨浪-3的多次实战化试验,真正做到“海基二次核打击”能力实用化。这一对比,难怪连五角大楼内部都开始焦虑。 美军的“示威”,不仅没能增强议员团的谈判优势,反而成了反面教材,让中方更坚定地看清了美国的底牌。 试问,一个连导弹都不敢实弹测试的超级大国,还能凭什么在核威慑领域维持优势? 即使美方媒体不断渲染“核保护伞”的可靠性,但在真实的战略态势面前,宣传终究比不上技术本身。 这场导弹秀,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它既不能掩盖美国核武体系老化的现实,也无法真正威慑到中国。 相反,它暴露了美国在面对中国核力量崛起时的心理脆弱和战略焦虑。而议员代表团在北京的谈判,也在这种尴尬氛围中画上了不圆满的句号。 或许,美方还没意识到,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靠着核威慑就能主导全球战略格局的美国,正在被现实一寸寸拉回地面。 中国的核力量虽然始终坚持防御性政策,但当技术指标不断刷新边界,美军再想用冷战思维来压制对手,只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更讽刺的是,美军试图通过此次导弹试射来影响中美谈判,殊不知,中方并未被这场“烟火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技术自主的信念。 试射后的第二天,中国国防部就发表声明,强调中国核力量建设将“持续推进、稳步提升”。这番话,既是回应,也是警告。 而在国际舆论场上,这场连续四发导弹试验并未获得盟友的掌声。 欧洲媒体普遍认为,美军的行为“反而削弱了战略可信度”,认为这种“边谈边打”的策略只会加剧误判风险。 甚至有美联社评论指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无法赢得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主动。 如今,美议员团已结束访问启程回国,但他们回去之后恐怕要面对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向国内解释这次“软硬皆失”的外交行动。 既没拿到波音大单,也没在军事对话上取得实质进展,反倒因为导弹试射让中方更警觉、更冷静、更坚定。 这场外交与军事交织的闹剧,最终成了一出“自导自演、自我打脸”的尴尬戏码。 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已不再是靠一两场导弹试射就能左右的游戏。真正的力量对比,永远藏在每一次技术突破之后,而不是飞过万里的空壳导弹。
美议员团访华之际,美军连射4枚洲际导弹示威,结果下一刻彻底尴尬 9月21日,美国
地缘历史
2025-09-25 15:45:38
0
阅读:138